老夫损失了头功,但却换来了更多的出征机会。
苏角虽没有杨端和那般沉稳,但作为斥候营都尉,心细如发,不会放过战场上的任何一点细节,张机相信苏角能妥善应对潜在的危机。
负责指挥每一辆攻城云梯的,都至少是一名五大夫爵的低级军官,在一名官大夫爵的中级军官的催促下,将一桶桶泥水倒在了攻城云梯上。
不过片刻,战场上那一辆辆攻城云梯也在士卒们的推动下缓缓前行,站在攻城云梯上的弓弩手弯弓搭箭或是扣动弩机,为下方的袍泽们分担着部分压力。
四面围城的秦军在战鼓和各级军官的号令下开始向着城头冲去,密密麻麻的秦军统一披着黑色的甲胄,颇有些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架势。
谁曾见过韩军士卒在濒死之际,硬是拉着秦军士卒跌下城头同归于尽的?
谁曾见过韩军弓弩手身中十余箭,还要探出城墙,顶着箭雨和秦军士卒的兵刃支起身子,对着秦军士卒射出最后一箭?
有!
但那是一百多年前的劲韩,而非如今的弱韩!
那时候的韩军,有着强弓劲弩,有着顽强的战斗意志,但眼下这支韩军却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意志,而且肉眼可见这些韩军士卒单兵素质也并非寻常韩军士卒。
将军,将军不可!
而领兵征战时,杨端和也从不抢主将的风头,甚至将一些唾手可得的首功、大功让给主帅,自己只取次功。
即便是有着铁盾和精甲护身,但滚木和巨石的砸下,还是在铁盾上砸出了一个凹进去的小坑,桓齮的双臂也一阵酸麻。
新郑西门和南门外便是洧水,韩人挖凿沟堑引洧水围新郑,作为护城河,同时也是城内的水源储备。
忽然被点名的杨翁子愣了一下,旋即意识到不妥,抱拳领命。
李信可怜巴巴地看向张机,意思是既然杨翁子不愿意,不如让他代劳,却被张机一脚蹬开。
杨端和带兵很稳重,性格沉稳,无论谁领兵,都可以将自己的后方或是粮道安心地交给杨端和。
这一点,杨翁子、苏角、任嚣和桓齮都做得很好,虽然每个人对于士卒密度和数量以及器械的调配随着个人的用兵风格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都没有任何问题。
西门则是被张机交给了苏角。
只是,杨翁子完全没明白,为什么张机要点他的将。
而看到自家主将调来了如此多的攻城云梯和轒辒,这些士卒们也纷纷松了口气。
桓齮也是员猛将,怒吼一声便索性冲了起来,数尺的距离直接一跃而上扑倒了方才那名向他抛掷巨石的韩军士卒,用铁盾护在身下压着那名韩军士卒,手中的拳头一拳拳砸在他的脑袋上,将他活生生打死。
先登!先登!
面对杨端和屡屡的让功,再是厚脸皮的人也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每一次只要杨端和担任副将,那么战功第一的往往是主帅,第二便是杨端和。
登上了城头,桓齮便不再有那么多束缚,拔出腰间秦剑向着其中一人斩去。
而杨翁子虽是杨端和老来得子,却没有被溺爱,反而是更加严厉教导,生怕没有培养好这好不容易才生下的儿子,也因此杨翁子在杨端和身体力行的教导下,带兵的能力也超过了寻常将二代,性格一如杨端和,甚至比杨端和更加沉稳。
东门处,桓齮让身后的亲卫为他披上一副从墨家那里订制的重甲,戴上头盔,向着前方而去。
他们虽然勇猛好战,但谁又想躺在这片染血的土地上从此一觉不醒呢?
每扔一个下去,便有负责维持军纪和记录军功的士卒在后方盯着,为成功扔进一只麻袋的士卒记功。
羽林军中,除了羌瘣和王贲以外都集中在了这座帅帐之中,更何况还有那个名为腾的死士营统领,那可是将军的心腹家臣,怎么会把这种事情交给自己?
几名裨将见状,连忙上来阻拦桓齮。
杨翁子微微蹙眉,秦军的进展还算顺利,只是伤亡比起以往要大得多,但并没有阻拦住秦军前进的势头,但他隐隐有着一些不妙的感觉。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方才那两名向桓齮抛掷滚木的韩军士卒被桓齮这凶猛的模样吓了一跳,旋即才如梦初醒般拔出腰间的刀剑扑向了桓齮。
如今麃公年老致仕,第三的位置被后来居上的王翦取代,杨端和仍旧保持第四。
别看杨端和始终没有成为军方三巨头,没有上将军衔,但杨端和却是秦国三位上将军出兵之时最喜欢带上的副将。
有经验的老卒一眼便判断出,这至少是一名大夫爵的秦军军官,当即便挥舞着长戈刺向桓齮。
秦国虽然发了笔横财,却也不至于豪横地将所有的攻城云梯和轒辒都用放火的生牛皮包裹,大多数依旧是采用随处可见的泥水覆盖攻城云梯和轒辒,仿佛被火箭与火油烧毁,也可以增加木板的防御力,减少强弓劲弩穿透木板的可能性。
但桓齮偏不,拿上一面铁盾,桓齮单手举盾跟在一辆攻城云梯后,将铁盾放在云梯的木架上,一同推动着这辆攻城云梯。
城内韩军明显有些问题,让杨翁子这种性格沉稳的人去,损失会降到最小。
兵家的名将们以蚁附两个字形容攻城战,便是因为士兵们就像是像蚂蚁一样爬上去,然后又被敌人像捏死蚂蚁一样打了下来。
当然,这些攻城云梯和轒辒的打造,还要感谢姬无夜。
南门和东门是屠睢的偏师负责,屠睢将这两座城门交给了同样沉稳的任嚣和这些日子风头正盛的桓齮。
锋锐的秦剑将韩军士卒手中的刀剑直接斩断,剑势在斩断那柄刀剑后依旧未老,而是继续迅猛落下,直接将那名韩军士卒的脑袋自上而下劈成了两半,血液喷射飞溅在桓齮的身上。
也不知是浴血后的兴奋,还是桓齮报了刚才掷木之仇的缘故,桓齮眼中的战意愈发浓重。
秦将桓齮,先登!
(4125字)
请收藏本站:www.bjzhongwen.com。笔尖中文手机版:www.bjzhongwe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