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午夜来道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咝咝!
雾气趴在地上,缓缓地蠕动。
地里湿滑,一个红衣的带帽稻草人,正孤伶伶的站在田边。它的双手被绑在架子上,一直僵硬地摊开,一动不动背对路面。
突然有人朝稻草人呼喊:这位大哥,何处有酒家?
一道身影从雾气中撞了出来。
来人是个十五六岁,身量削瘦的灰衣道人。他面色如纸,眉眼如画,俊俏的很。
只是他正骑在驴上,身子摇晃,弱不禁风,露出一副虚不受补的气色。
好在余列的兴致还不错,他拢着手,当在瞧见路边的稻草人后,当即招手大呼。
羊咩牛哞鼠叫,让余列的两耳别开生面。
话声说完,余列就站起来。他的脸白得透彻,像是纸人一般,立刻就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等他走后,一阵风刮过!
见主人家也招呼自家,余列便点头,乐意说:然也!既然是山君开宴,贫道自然有贺礼。
余列望着衣冠豺狼,依旧从容,他敲了敲跟前的餐盘,无奈说:
贫道也想大快朵颐,但贫道是人,如何吃得惯人肝人肺?
进入人堆中,汗臭逼人。
一具被吃得精光的孩童尸骸,正摆在衣冠老者的身前,骨骼分明,其上不见一丝血肉,在月光下显得纤细光洁。
那讲坛上的衣冠老者定住身子,
笑起来。
有人指路,余列也就不用再沿着土路兜兜转转,他跨着驴,敛着声,从田地上直接飞纵,只留下沙沙的声音。
天昏的快。
酒香、炭香、菜香等各种味道,也一并的灌入余列鼻中,让他还没有走进,就感觉身子一热。
未上山顶,就有嘈嘈切切的声音出现在余列的耳中。
余列视若无睹,他畅声说:天色黯淡,今日有酒有食,怎能无月?会少了滋味。
人群中,大大小小的眼珠盯着余列。
噔!
白纸飞上半空,悬定不动,当场变成了半个大白盘子,皎洁发光,洒下累累的银光。
捧盘的人颤声说:道长!慢用……
火光灿烂,一根根火把插在山丘上,明晃晃的,如同一条赤色的火龙在呼吸,鳞甲耸动。
话说完,有人从讲坛后面走过来,端出了托盘,送到余列的跟前。
余列瞥见这一幕,仿佛瞅见了前世见过的皮影戏。他见没人来招呼自己,就继续往前面挤。
好在余列找到了一个空位,坐上去后,同桌的两个人都扭头看他。一个是老汉,长着山羊胡,嘴里嚼着菜帮子;另一个面皮蜡黄,正咧嘴吃着酒。
稻草人闻言,当真抖动了一下。它伸出一根手指,往西边点了点。
一个黑衣孩童正杵在路口,恹恹的守着铜锣。
讲坛上的衣冠老者也停口,正慢条斯理的剔牙齿。
原来余列刚才只是和老羊、黄鼠狼闲谈,顶多吃了几口酒,并没有对桌上的食物动半口。
在讲坛后还有重重的人影候着,个个手里都托着盘子,瓜果满盘,身影也一抖一抖的,或许是在闲聊,被逗得乐不可支。
他最后再看向讲坛。
满地没有人,是鸡鸭猫狗跳上跳下,狐狸牛马吆五喝六,小孩们都长着兔子脑袋、老鼠面孔,在地上打滚,追逐着红白色的冰糖眼珠。
余列没有沿路走,他一拍坐下的纸驴,擦着坡儿向前。
见别人招呼自己,余列大笑下驴,大跨步的往前头挤过去。
面皮蜡黄的人则是热情替余列招呼:有新客来,上菜上菜!
稻草人扛不住,吱呀转了半圈,方才露出了一具血肉模糊的身形。
一方简陋的讲坛出现在他的眼中,中央有偌大的篝火堆,四下黑压压的,但是篝火附近光色灿然,热烈欢腾。
锅碗瓢盆叮当响,桌椅挪动,还有人在吆五喝六,推杯举盏。
讲坛上摆了蒲团,正有个衣冠正襟的老者盘坐着,嘴里塞满食物,低头咀嚼不停。
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