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读书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二十四章.回京之前(下).二合一章节.(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第二十四章回京之前(下)二合一章节

书房之中,赵俊臣正在准备着回京之后要呈给德庆皇帝的奏章。

奏章有两份。

第一份奏章,是赵俊臣向德庆皇帝汇报潞安府近况的奏章,其实说到底,这就是一份请功折子。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赈灾救灾,往往都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由此而引发的民变,更是数不胜数。能像赵俊臣这样干净利落且不留后患的解决,可谓是少之又少,为此而上一份请功折子,倒也不算过分。

至于第二份奏章,则是赵俊臣支持德庆皇帝南巡的奏章——这可是讨好德庆皇帝的大好机会,赵俊臣自然不会错过。

至于户部没银子、南巡会劳民伤财之类的顾虑,赵俊臣经过了一晚上的考虑,已是有了应对之策,所以并不担心。

事实上,就算没有应对之策,赵俊臣依然会坚决支持德庆皇帝南巡。

后世有句话说得好——屁股决定脑袋,如今德庆皇帝是赵俊臣最大也是唯一的依仗,所以对赵俊臣而言,没什么比讨好德庆皇帝更重要的了——这种想法虽然颇有几分小人心思,但确实是赵俊臣最真切的想法。

就在赵俊臣刚刚把第一份奏章写完之时,许庆彦推门而入,向赵俊臣汇报道:少爷,刘长安和张道全来了。

赵俊臣下意识的眉头微皱,抬头问道:他们两个是一起来的?

许庆彦摇头道:不是一起来的,前后脚,只是凑巧撞到一起了。

赵俊臣点了点头,说道:先领刘长安来见我,让那张道全在偏厅等一会。

许庆彦点头领命去了,不一会,已是领着刘长安来到书房中。

………

刘长安进入书房后,还没来得及向赵俊臣下跪行礼,赵俊臣已是摆手道:罢了罢了,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私下见面,这些官场礼节,就能免则免,你不嫌麻烦,本官还献麻烦呢。

刘长安却依旧向着赵俊臣下跪问安后,才站起身来笑道:大人您胸怀宽广,不拘小节,但我等下属官员,却不能坏了规矩,还请大人见谅。

赵俊臣笑着摇了摇头,心底却为刘长安的规矩本分而满意,指着旁边的椅子,说道:坐下说话吧。

刘长安落座后,向赵俊臣汇报到:大人,您今晚宴请地方官员和乡绅耆老的酒楼,下官已是安排好了,就在那福安酒楼。潞安府地处偏远,比不上京城繁华之地,那福安酒楼已是潞安府最好的酒楼了,虽然算不上奢华,但菜式倒也齐全,大人您看如何?

赵俊臣点了点头,一边检查着手中的奏章,一边说道:些许小事,你看着安排就是,本官是信的过你的能力的。

多谢大人信任。刘长安面现喜色,恭敬的说道:不过,没想到大人您竟会这么快就要返京,本该我潞安府上下摆宴为大人您送行才对,没想到竟是让大人您破费了,惭愧、惭愧

赵俊臣检查了一遍的奏章后,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就将它合上摆放到一边,然后抬头笑道:不过是借机相聚一番罢了,谁摆宴都一样,又花得了几个银子,哪里谈得上什么破费?说起来,本官来到潞安府之后,潞安府上下,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乡绅商人,对本官都颇为照顾支持,由本官摆宴,也是应该的。

听赵俊臣这么说,刘长安一脸的感动,叹息道:大人之胸襟,实在是让下官感慨不已……

话到一半,就已被赵俊臣挥手打断:你我也算相熟了,就不用在这里客套了,本官今日叫你来,是有事吩咐。

刘长安正襟危坐,一脸的认真,答道:还请大人吩咐。

赵俊臣缓缓说道:因为陛下急招的关系,本官明日就要回去了,这潞安府的一切,赈灾救灾,从今往后就要以你为主了,如今蝗灾已是即将扑灭,赈济亦是一切顺利,待本官回去之后,你一切可都要看紧了,莫要虎头蛇尾才是。

刘长安肃容道:大人教训的是,下官一定谨遵大人的教诲,必然不会让大人失望。

赵俊臣点了点头,又问道:本官今日一直在准备回京事宜,未能亲自与百姓们一同灭蝗,一切可都还顺利?

刘长安突然一笑,讨好的说道:下官正要向大人禀报呢,大人要回京的消息,不到一天的功夫,已是传遍了整个潞安府,百姓们本还不信,待今日见不到大人后,才真的信了。如今草野田边,已是没几个人在灭蝗,百姓们大都离去了。

赵俊臣眉头一皱,问道:怎么回事?难道就因为本官不在,百姓们竟也不愿灭蝗了?你们地方官府竟也不管?难道就不怕蝗灾复发吗?

见赵俊臣有些不高兴了,刘长安连忙解释道:大人您误会了,据下官打探到的消息,百姓们之所以纷纷离去,是为大人您制作万民伞去了。

顿了顿后,刘长安继续说道:大人您这些日子为潞安府上下所做的一切,百姓们都看在眼里,舍不得大人您离开,但也知道留不住大人,所以只能为大人做些万民伞,以表感激。万民伞虽说万民,但每个能挂百个名字已是极限,然而潞安府的百姓,却都想在送给大人的万民伞上留名,下官估摸着,待明日大人离去时,收到的万民伞,怕是要不下百柄如此数量,可谓是前所未有,大人经此事之后,怕亦是要流芳百世了

听到刘长安的话后,赵俊臣微微一愣,张口想说些什么,却又放弃,接着竟是面无表情的沉默良久。

万民伞,本是古时百姓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伞。伞上缀有许多小绸条,绸条上写着一众赠送人的名氏。

到了清朝后期,万民伞变了味道,地方官员在离任前,会强制要求地方绅民向他们赠送万民伞,地方官员收到的万民伞越多,也越有面子。

但在明朝时期,万民伞的含义还很单纯,如果地方官员离任时能收到万民伞,那就代表着该地方官员绝对是个好官,而赵俊臣本不是地方官员,只是钦差代天子巡视地方,竟也能收到万民伞,而且按照刘长安的说法,数量不下百柄,那绝对是要震惊朝野的。

这种做法,虽是百姓自主而发,但对赵俊臣名声改善的好处,自不待提。

但在这一刻,赵俊臣心中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却不是幸喜,竟是愧疚。

这一点,连赵俊臣本人也没能想到。

这些日子以来,赵俊臣在潞安府的所作所为,其本质是什么,没有人比赵俊臣本人更清楚了。

说得好听一点,赵俊臣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名声而作秀造势;说的难听一些,赵俊臣就是为了一己之利而愚弄百姓

百姓愚昧迷信,总是被上位者轻易欺骗愚弄;百姓亦淳朴善良,比起那些饱读圣贤书的上位者们,却往往更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

我这些日子的所作所为,都只是为了扭转自己的不利形势而不得已为之,而且也为百姓们做了不少实事,总比晚清时候那些向百姓强行索要万民伞的贪官好多了。

这般想着,或许自我安慰的缘故,赵俊臣复杂的心绪总算平复了一些。

另一边,刘长安则继续向赵俊臣描述着百姓们为赵俊臣制作万民伞的盛况,颇有几分与有荣焉的样子:大人您是不知道,为了给大人制造万民伞,百姓们大都把自家最好的布料捐献了出来,据说那些正在制作万民伞的人家,如今院子里已是被各类布料摆满了,因为许多百姓不识字的缘故,为了能在万民伞上的绸条上留名,到处找人代笔,那些识字人家,如今也是门庭若市……

话说到一半,赵俊臣突然打断了刘长安的话语,缓缓的问道:刘大人,在你看来,何为‘官’?

刘长安微微一愣,不明白赵俊臣为何会突然问这个问题,但还是谨慎的答道:下官愚见,所谓官者,即代天子御民,辅佐圣上,为朝廷效力,保一方百姓之安生。

赵俊臣一笑,点了点头,说道:你这么看,倒也不能算错,那么本官再问你,官又分几类?

刘长安又是一愣,不明白赵俊臣究竟想些什么,犹豫片刻后,答道:这个……下官从未能像大人这般想的深远,这个问题,却是从未想过,还请大人指点。

赵俊臣轻声说道:古往今来,百姓眼中,官分三类,即清官、贪官以及昏官,古人曾云,清官兴国、贪官祸国、昏官误国,但在本官看来,却是大谬。但在本官眼中,官只分两类,即能官与庸官。清官若是只有德行而没有能力,亦是庸官罢了,又哪里能兴国?自古以来,那些所谓的清官祸国误国的例子还少了?贪官如果能为造福百姓,即使贪了一些银两,只要不是数量太大,那也是能官,又哪里会祸国误国?历朝历代的那些名相贤臣,又有哪一个是真正的清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