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脸烧了起来,强忍着心中的羞愧,朝前走出一步,拱手见礼,正要开口请问来人所谓何事时。
人群忽然躁动起来,有学生低声道:贾监丞来了!
梁起回头望去,两边学生忽纷纷退让,让开一条道路,就见贾监丞大踏步而来。
他转头回去,微微歉意,退到一旁,对面的人对他和煦一笑,点了点头,让他脸烧得更热了。
贾监丞未看清情景,便大声出言喝问:来闹事的竖子何在?
两边学生发出嘶的声音,众人心头忽然一梗,贾监丞平日里这么训他们也就是了,可现下似乎有些不得当,又长得那么凶恶,别吓着人啊,有学生都想提醒贾监丞小声些了……
不等他们多想,对面的人便朗声答道:学生在此。
贾监丞穿过人群,终于看清来人,也是一愣。
方才有学生匆匆而来,神色焦急,说是有人上门闹事。
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将筷子一撂,连他老母做的咸菜都顾不上尝了,急匆匆而来,不曾想来闹事的人是这般的?
怎么如今闹事的人都长得如此周正整齐了?
来人可实在比国子监所有学生看着要好太多了,气度风华看着俱佳,若出去不知情的,还以为闹事的是他和他这帮国子监学生,而非来人!
他虽感觉有些不对劲,却迅速反应过来,无论是谁,不管长相如何,只要敢来闹事,他便要教来人知晓,国子监的地头不是谁都能闹的,闹着闹着指不定就到了顺天府大牢之中。
他肃着凶脸开门见山道:来者何人?
学生乃太原府考生,姓连名慕。
连慕!
贾监丞瞳孔一缩,猛然一惊,竟是连慕,不是昨日才……
听到此名,人群忽然骚动起来,连慕这名现下在京中读书人里如雷贯耳,托了太原府考生的福,让他们都知晓了有此一号人物,乃今年太原府乡试的解元,身体有残,传闻中与太傅有莫大干系。
京师离太原府近,而且昨日刚出了官府告示要寻此人,上有令,要让此人在国子监公开重考,故而京中都传遍了,想来不日便能传遍天下,在士林之中引起议论。
他们听闻太原府考生之说,本以为此人乃汲汲营营之辈,不曾想恰恰相反,单从言行举止去看,便觉此人光风霁月。
贾监丞没想到一个跛足考生有此风华,压下心头的惊异,沉着脸接连发问:所谓何来?
应榜而来。
何榜?
读书人公正之榜。
为何不到官府去应榜,要来国子监!
读书人之事理当读书之所了,学生只为应考而来,并非犯案自首。
莲沐苏目光坦荡,字字铿锵有力,说完这句对着贾监丞徐徐一拜,行了一个标准对师长的学生礼。
一连串的问答又快又疾,让人应不暇接,听完最后一句,旁边有几个学生忍不住大叫了一声好,被贾监丞猛然回头,凉飕飕地看了一眼,缩着脖子回了人群中!
全场顿时雅雀无声。
远处墙脚边看到这一幕的莲宝放了心,带着五生他们悄然回去了。
第445章 门生之争
朝会上,唱喏太监宣布:退朝!
朝臣纷纷叩拜行礼:恭送吾皇。
皇帝大步流星走下御座,朝着星辰殿走去。
等皇帝走后,众多朝臣拍拍屁股起身准备离去。
也有些朝臣磨磨唧唧不肯走的,走到殿前还在争吵着些什么,不肯走的人里,就有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
薛平看了一眼这些磨唧的人,隐去一丝不屑,略一拱手,对着礼部尚书等人谦逊地道:诸位大人,薛某先行一步。
说着当先走了,一小拨人也跟着走。
薛平与礼部尚书这帮人,从来都不是一道的,他内心深处对礼部尚书是极为不屑的,这个老家伙历经三朝,声望极高,为人十分滑手,爱打马虎眼,一到紧要关头便装老糊涂,当年逆王想笼络这老家伙都无从下手。
在先帝时期少有的朝会中,这老家伙要么不说话,要么就是一问三不知,屁都不敢放一个,哪像现在蹦跶得这么厉害,还时常在朝会上怼他,这若是在先帝之时这样,这老家伙早被他给弄掉了,怎轮到现在对他蹬鼻子上眼。
礼部尚书只抬了抬眼皮看了薛平一眼便算知道了,接着就要与吏部尚书开始争吵,其余人包括吏部尚书拱手对薛平还礼,客客气气的。
另一拨是兵部的人,一大票呼啦啦的走,落了一个也没人注意,其余部的人也有三三两两走的,最后只剩礼部尚书、吏部尚书这一拨人还没走。
最近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两人算是别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