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医生你好。
李瑜京笑着说:韩老师上午出诊,不然他一定亲自过来迎接您。
陈知礼:客气。
客套完,女人的视线在唐念和陈知礼脸上来回扫了一圈儿,陈知礼侧了侧身:唐念。
他没有说她的身份,只单单介绍了她的名字。唐念这时才认真地看清女人的脸,她穿着白大褂,踩着高跟鞋,脸上的妆容精致,很落落大方的女生,估计和她差不多年纪。
唐念笑着朝她颔首,李瑜京也笑着回应。
打过招呼,李瑜京领二人往主任办公室走,路上说起来:我们都不怎么懂电脑,一开始就按照陈老师之前教我们的,把医嘱扫描识别上传到云端,但是识别系统应该是有些问题,好多都识别不出来,然后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弄了。
推开办公室的门,扑面而来都是陈旧书页的墨香,四个一通到顶的大书架满满当当塞了近10w册的中医书籍,一眼望去像个大型藏书阁。
书都这里,右边那些已经识别上传的,这排是医生的手写病历和药方,暂时无法识别的都放这了。
陈知礼过去走了一圈,随手翻了翻,大多是老中医手写的药方,有的字体娟秀,有的潇洒飞扬,字迹千人千样,完全没有规律。
李瑜京说:韩教授这些年都在为收集这些资料奔波,遍访各地的老中医,这些都是拓印下来的,因年代久远字迹不清晰给识别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中医的研究具有不可比较性和不可重复,几千年的历史虽积累了大量经验,却没有西医规律性,简洁性、易于传授。中医讲究病者百态,对症下药,所以这些积累下来的药方对于大数据寻找规律尤为重要。
陈知礼大体了解了情况,回到会议室。韩琦教授问诊结束,火急火燎赶过来:小李,泡茶。
会议是临时组织的,所以没太多规矩,无非是了解下目前医院这边的难点,大家有问题就直接问,总体气氛还算融洽。
大家认真讨论完遇到的问题,唐念在一旁有一搭没一搭的记录着,问题都大差不多,集中在识别这块。
陈知礼说:韩教授的这边还是按计划来,识别系统的优化由我们团队解决。
韩教授欣慰点头:太好了,这些手写病例非常宝贵,我还真怕用不了。
陈知礼:目前全连接层的循环神经网络算法在手写识别的准确率是94%,听着数值很高,但在实际应用时100个汉字就会有6个错字,如果字迹潦草,错误率会更高,这非常影响数据的正确性,所以我的意见是把正确率提升到98%。
说着他看了眼唐念,本想引她接下这个任务,但对方并没有那个意思,低头扣着手指头。
如果能把手写识别的正确率提升到98%,不仅能极大提升数据准确性,中医精准诊疗也会跟着提升不少,这是个非常……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陈知礼看着唐念,不指望她能接话了,主动询问:唐念同学,你觉得能做到呢?
唐念怔了下,抬脸看到会议桌上数十双眼睛炯炯、一脸期待地盯着她:能吧……但我不行。
任他吹出花,也别想把坑挖给她。
韩教授哈哈笑着:唐同学太谦虚了。
陈知礼耸耸肩,继而笑了:既然唐念同学说能,想来她应是有想法,后续我们内部再单独讨论。
唐念:……
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散了会,韩教授要请大家吃饭,陈知礼推辞不过,答应下来。
聚餐地点是这边有名的中式会所,白墙黑瓦,雅间内贴着水墨丹青的壁纸,原木屏风,古色古香的氛围感。
虽说是私下聚餐,话题来来去去不过是学术圈的事,资金不够,项目申不下来,留不到人才啦云云。
你想想AI医疗都出来多少年了,国家能大批大批的培养西医人才,为什么?就是因为西医有完整的医疗体系啊。老中医们还固步自封,守着祖上传下来的医谱,带到土里也不肯传给外人,人家国外还讲究开源呢,这么搞下去我们迟早要完。
韩教授喝的有点多,眼眶都有几分湿润:当然这些咱只能私下说,人家自己的东西不给咱也不能抢,我就是……唉,哀其不争啊。
我年纪大卷不动了!未来还得靠你们年轻人接力。
陈知礼听着,游刃有余应对众人的恭维和奉承,偶尔插言几句,但并不深谈,保持应有的距离。
唐念坐在角落吃菜,她一个小喽啰在这种场合插不上嘴。
旁边的李瑜京比她大方多了,主动端着酒杯站起来:今天多亏陈老师,感谢您对我们团队的技术支持,我敬您一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