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又有谁配拿呢?
理查德·斯坦格尔作为记者,素养很高,但在看林为民时仍不免带着一些欧米国家特有的眼光,而林为民则轻松的用玩笑话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
采访进入到后半程,随着与林为民越聊越多、越深入,理查德·斯坦格尔感叹道:今天的素材实在是太多了,感觉可以写个系列报道。
你们要是有版面的话,我倒是不介意。
理查德·斯坦格尔笑了起来,问你一个实际点的问题吧,我特别关心‘希望工程’这件事。《一个都不能少》在米国发布的时候,新闻宣传阵势不小,我听说基金会也因此募得了不少来自米国的资金。
没错。这件事要感谢罗杰,就是FSG出版社的老板,为了宣传我这部小说,他煞费苦心,不仅是宣传了小说,也顺便把‘希望工程’这个概念带到了西方世界。
能说说这件事的源起吗?
当然可以……
林为民将中国青少年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希望工程成立的前后讲给了理查德·斯坦格尔,还讲了希望工程成立至今所取得的成绩。
理查德·斯坦格尔不禁惊叹:短短几年时间,建造超过1600所学校?惠及超过百万名失学儿童?
林为民沉吟道:排斥倒谈不上,我只是想寻找能够相对尊重我意愿的合作者,而不是老板。
理查德·斯坦格尔感到万分好奇,他接过书,让林为民将那段话指给他看。
《末代皇帝》《触不可及》《霸王别姬》……
只是一小撮人,但那一小撮人往往就可以影响沉默的大多数。林为民说道。
中国青少年教育发展基金会是个成长中的基金会,如果有机会的话欢迎你去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去看一看我们的希望小学。林为民发出邀请道。
你的作品如今已经成为了好莱坞的香饽饽,但根据我搜集的资料,你对跟好莱坞合作似乎并不热衷,甚至似乎还有些排斥?
可偏偏在自己采访他时,他说出了这件事,这就是采访和新闻的奥妙。
理查德·斯坦格尔顺着林为民的话自然而然的问道:所以,正是因为这种理念,你才会不遗余力的帮助理查德·耶茨实现他出文集的遗愿?
没有人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圣经》马可福音3章27节。
夸张了一点。林为民神色从容他淡然的继续说道:我们不能把《霸王别姬》的火爆当做单一的事件来看。
我们中国人经常说,天时、地利、人和,这都是事之大成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的不少作品我都看过,极具改编价值,好莱坞绝对不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的,我觉得《追风筝的人》就是个不错的选择。理查德·斯坦格尔饶有兴致的建议道,这部话剧是改编自《套马人》对吧?
采访进入到尾声,理查德·斯坦格尔放飞自我,开始向热心读者靠拢。
只为了这一个发现,今天所有的采访都是值得的。
理查德·斯坦格尔是个基督徒,立刻就明了林为民最后一句话的出处。
借小说为已故的挚友发声,多么罗曼蒂克的想法啊!
这里面有一部我刚刚发表的小说,叫作《南海十三郎》,里面有一段话,正是我有感于理查德的遭遇,借着小说人物的口所说。
谈不上不遗余力。罗杰做的可能更多一点,我只是提了个想法,做了些宣传工作。
我想,这对理查德·耶茨很重要。
接着,他又问道:得益于对‘希望工程’的宣传,《一个都不能少》在米国发布后取得了极为出色的销量,我记得蝉联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三近六周的时间,到目前为止,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百万册。看起来,伱似乎并不排斥营销手段和市场行为?
林为民说着,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当代》。
《霸王别姬》小说登陆米国超过十年,收获了上千万读者话剧在百老汇上演5年时间,也得到了超过200万观众的喜爱,这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没错。很令人惊奇的数字对不对?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任何数字乘以十二亿都会很大,任何数字除以十二亿也会很小。
为什么要排斥?小说印成了书,就不仅是文学作品了,同样也具备商品属性。
这部小说一定要引进米国!理查德·斯坦格尔满是希冀的说道。
林为民微微颔首,他沉吟了片刻,然后缓声说道: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回答过几次。答案其实没什么差别,诺贝尔文学奖是锦上添花的奖项,得与不得,奖项不会有什么损失,我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还是要以一个平常心来看待,没有人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
我要证明文章有价!再过三五十年,没人会记得那些股票。黄金股票、世界大事都是过眼烟云。可是一个好的剧本,五十年一百年依然有人欣赏,就算我死了,我的名字我的戏,没有人会忘记,这就叫作文章有价!
没错,这就是艺术的价值!林为民郑重道。
不需要遗憾。这部小说马上就要改编成电影了,我把它交给了一位很有才华的导演、演员。
理查德·斯坦格尔心有所感的点了点头。
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