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读书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七章 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小教场。

千余军士身穿铠甲,背着战术背包跑步前进,背包两侧的兜囊成了箭壶,二十四根箭羽随风微动。

沐英垂手在侧,对一旁的朱元璋道:陛下,经过锻体术训练之后,军士背着三十六斤背包、合自身负重与兵器,依旧可以日行六十里而不甚疲惫。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随手拦下四名军士,询问:你们对这种背包可有何看法?

军士惶恐,单膝跪下。

刘二见是皇帝问话,其他人不说,只好壮着胆子回道:陛下,咱觉得这背包极好。以前行军打仗时,咱少不了丢三落四,现有了这背包,不仅不会忘了水囊,还多携带一批干粮,甚至还有空隙放点咸菜,这咸菜是腌制的萝卜,可好吃了,陛下要不要……

沐英黑了脸,让你丫的回答问题,你怎么扯上咸菜去了,还敢让陛下吃你的咸菜,鬼知道你吃咸菜的时候打了几个喷嚏!

陛下,他是一时紧张,慌不择言……

沐英连忙说情。

朱元璋却没有怪罪之意,相反感觉很是亲切,笑着让军士打开背包看了看,果然有一个小小的坛子,打开之后,里面是黑黢黢的萝卜,连切都没切,上面还有一排牙印……

好,不错。朕只是想问问,你们认为这背包哪里不好,朕好安排人重新改过。

朱元璋夸了两句,闭口不提试吃的事。

刘二连忙道:这背包哪里都好,就是能不能更大一些,咱带的东西不够多啊。

朱元璋看向沐英。

沐英苦涩地笑了笑,说:陛下,这背包可容纳四十余斤物,已是不少。若再增其量,恐有损战力。

朱元璋微微点头,看向另一名军士,见其背包两侧兜囊都有箭也不奇怪,军中不少人是左右开弓,命军士归队后,对一旁的沐英说:前几日工部之人去了句容,回来之后不吝赞誉之词。昨日朕下了诏书任唐俊为北平参政,他在谈吐之间,似乎受顾正臣影响颇多,竟也提出了养廉银的问题,还说希望借鉴句容方式,打造一些大院,招揽百姓做事,并提出以官商富民之策。

沐英眼神中充满欣慰之色:顾先生所做之事可成,只是,不意味着任何人可效仿。

哦,为何?

朱元璋颇是好奇。

沐英从袖子里翻出一叠信,来回找了找,拿出一封信呈给朱元璋:顾先生在书信之中,多次提到‘因地制宜,分策行之’这句话,以他的想法来论,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治理之策,不应统而论之。就如山多之地,强硬发展耕作是不合适的,毕竟山多田少,而变山为宝才是合适之策。

朱元璋凝眸,沉声读道:《周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世间唯一不变者,乃变化是也。地理不同,民风不同,所居大城远近不同,所临山川河流远近不同,当因地制宜,分策行之……

沐英笑道:这是顾先生在教导沐春、沐晟时写来的,他希望沐春、沐晟日后可以治理一方,为陛下分忧。

朱元璋凝重地点了点头,抬头看向蓝天:世间唯一不变者,乃变化是也!这小子似乎说得有些道理,古人之言,之事,未必都可以化作典要,还需因情况变化方可处理妥当。就此来论,他倒是通透,观他在句容所为,倒处处是变化。

沐英进言:故此,臣以为顾先生可为之事,他人未必可为。毕竟句容至金陵不过百里,且是小县。而北平是大邑,情况与句容相差巨大。若不能因地制宜,恐会伤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