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读书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一章 最强太子的开始(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下午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宫墙内外,清风裹着些许冷意,吹过清冷的甬道。

华盖殿。

胡惟庸跪奏:陛下,现已查明,中都造作军士轮番营造,从不怠慢,虽有十余军士贫寒病弱,并无碍大局。七千五百军士,上下一心,并无传闻之中人心不稳,怨声于道之事。

朱元璋眉头微皱,阴沉着脸,威严地问:如此说来,御史周文传报有误?

胡惟庸正色道:陛下,御史只是道听消息,并无实据。臣听旨差人核查,凤阳中都的军士、匠人、百姓,皆用心营造,该发的粮食,悉数发放,冬衣也已在筹备之中……

朱元璋起身,走出龙案之后,看着胡惟庸,严肃地说:忧人者常体人心,爱人者每惜人力。朕深知营造之苦,土木之工,繁复难为。胡卿啊,朕每进一膳,即思天下军民之饥,每服一衣,即思天下军民之寒!既有御史说了,虽无实证,还应多加体恤。给造作军士,每人发米五石,冬衣一套,莫有饥寒之累。

陛下爱军民如子,天下幸甚!

胡惟庸拜道。

朱元璋淡然一笑,抬手道:你且下去吧。

臣告退。

胡惟庸起身,退后两步,才转身离去。

朱元璋侧身,看向一旁的朱标:你怎么看?

朱标有些拿不准:儿臣以为胡相所言有理。御史奏报,毕竟是风闻。然中书省派去工部官员、御史台御史同行调查,并没有发现民怨之事,大概御史所言是子虚乌有之事。

朱元璋凝眸:大概?你似乎对这个结果并不太满意。

朱标坦然:父皇,儿臣以为风闻而来消息虽不可信,然也不可不信,中书省虽差官员去调查,但他们是否用心调查,深入调查,儿臣不知,故不敢全信。

朱元璋爽朗一笑,满意地看着朱标:此事,中书省错了。

朱标有些惊讶,连忙问:父皇如何得知?

朱元璋收敛笑意,叹了一口气:是朕打造中都城,害这些造作军士日夜轮班,难得休息一日,若说没有埋怨,朕如何都不信。莫要忘记,咱也是百姓,不想成天出死力。只是,为了大明,朕不能不苦一苦他们。

朱标总算明白过来。

父皇清楚胡惟庸等人撒了谎,但又不能揭穿他们,中都营造进入最后阶段,此时不能出一点岔子。之所以赐下衣米,就是因为知道背后有怨,才下的安抚手段。

朱元璋走至桌案前,拿出一份文书:顾正臣给中书省发了一份文书,你应该知道内容吧?

朱标上前接过,却没有打开:父皇所说,应是提前安置俘虏一事。

朱元璋微微点头,朝着华盖殿门外走去,对跟上来的朱标说:按照既定安排,这一批鞑靼俘虏将会于十月十五日进入句容。可顾正臣竟请旨提前至九月二十五日,这个日期与最初的日期相当,如此大幅度提前,他当真能准备妥当?

朱标面带笑意:父皇,顾先生既是请旨提前,定是能准备妥当。

朱元璋迈过门槛,看了看并不刺眼的太阳:既是如此,那就准了。

远处宫门,内侍匆匆而来。

近前禀告:陛下,大都督府沐英携护卫张培求见。

张培,他不是在句容,怎又跑回金陵来了??让他们来。

朱元璋有些意外。

朱标也有些惊讶,按理说,句容文书昨晚上才送过来,只过了一晚,没必要再派张培跑一趟吧。

沐英、张培至近前行礼。

朱元璋摆了摆手:起来说吧。

沐英严肃地说:陛下,这件事还是让张培说吧。

朱元璋点头许可。

张培从怀中取出一份奏折,举过头顶:陛下,句容知县顾正臣有奏。

朱元璋呵了一声,颇有些不满:这个顾正臣,准他直奏东宫,他还放肆到直奏华盖殿了。标儿,接下来看看是何事,缘何越过东宫直接送过来。

朱标领命,接下奏折,展开看了看,转给朱元璋:此奏折确非儿臣可收,唯父皇可收。

哦??

朱元璋疑惑了下,接过奏折看了看,终于明白过来,这文书确实不能直接送东宫,因为此事牵涉到了军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