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读书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章 老朱自省,龙威暂敛(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朱标微微点头:顾先生并未明说。

朱元璋目光盯着两本书,伸手取来,一页页翻开,将两本书分开来,沉默了会,开口道:这件事告诉朕,并非所有问题都可以依靠蛮力可破,要解决问题,还需耐下性子,找到合适的法子才可破局。欲速则不达,欲力则不破,凡事,还得多用点心思啊。

朱标肃然:儿臣谨遵父皇教导。

朱元璋将两本书交给内侍:叠起来,放在朕的床榻之上,让它日日警醒朕,凡事不可操之过急。

内侍领命。

朱标心头一喜。

最近这两年,父皇的行事手段越发有些急躁,在处理官吏时,多以重惩为主,且朝廷堂官调换频繁,今日还是尚书,明日可能就已成了知县,今日还是户部坐班,明日可能去了刑部大牢。

若通过这件事能让父皇自省,收敛龙威,未尝不是大明之幸!

朱元璋是一个善于学习、自省的人,只不过性格里的刚愎自用与绝对的权力结合在一起时,自省的结果,就决定了他的行为准则。

若自省时认为杀能解决问题,那这个思想就开始扎根,每次遇到问题时,就会顺手拿起杀的刀来解决问题。

若自省时认为打能解决问题,那在处理问题时,就会倾向于用打的棍子来解决问题。

洪武六年九月,朱元璋的自省与治国工具并没有固化,尚且在刀、棍子、俸禄、呵斥等里面来回选择,只不过已经开始倾向于使用棍子与刀。

只是,这种原本无人可以阻挡的、逆转的倾向,被两本书带来的自省给挡了一下,让朱元璋开始认识到,蛮力与杀戮,似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过于急躁的手段,也未必是最佳的选择。

顾正臣想不到,这一次的难题,成为了改变朱元璋治国理念,行为方式的第一颗石头,石头没有被水流冲走,而是沉入底部,减少了一丝暗涌。

石头是顾正臣丢的,但决定留下石头的人是朱元璋自己。

朱元璋看着朱标、沐英,轻松地说:顾先生是有本事的,代朕转告他,只要他为民做事,不害百姓,不贪腐堕落,句容的事他说了算,无需束手束脚。另外,姚镇,你与张培,暂时跟在顾先生身边做事吧,如此人才,配得上你们二人保护。

姚镇心头一惊,虽有些不甘,还是干脆地答应下来:标下领旨,代张培谢恩。

朱元璋微微点头,看向沐英:夺了你两名护卫,可舍得??

沐英走出来,笑道:陛下,臣早有此意,顾先生有大才,又是一文弱书生,身边没两个顺手的人总不合适,只是碍于张培、姚镇是军士出身,臣无权调给。

沐府的护卫,也是大明的军士。

所有军士,调动之权归于一人,那就是皇帝。

这是沐英的觉悟。

朱元璋很是欣赏沐英,此人知进退,做事极有分寸,从不坏规矩,不像是大都督府里的一些勋贵,身边不仅有护卫,还有不少义子,调动军士也不经请示。

下去吧,朕还要处理政务。

朱元璋抬了抬手,拿过一份奏折。

朱标、沐英等人行礼走出华盖殿,走至东宫,朱标转身看向姚镇:你和张培,日后跟在顾先生身旁,务必保其安全。顾先生要翻案,恐怕会得罪很多人,生活起居,你们都需照料好,外出时必随身护卫。

姚镇自是连连答应。

沐英严肃地说:你与张培的家人留在金陵,由沐府照应,无需挂忧。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将顾先生当做我,该尽什么职责,不需我多言吧?

姚镇暗暗心惊,为了一个顾正臣,皇帝、太子、沐英都发话了,可见此人重要,若真出了问题,折在句容,说不得自己和张培都将陪葬。

太子放心,老爷放心,我们定护顾先生周全!

姚镇肃然保证。

朱标伸手,对沐英说:听闻你让五戎教导沐晟习武了,是不是早了些,他毕竟不到六岁。

沐英颇是严肃地回道:太子,六岁已是不小,若非冯氏心疼护着,去年就应教导。身为武将,就应从小习武。

朱标暗暗叹息。

沐春、沐晟与自己是何等像,只不过他们是习武兼文,自己是习文兼武,少有空暇、轻松的日子。

沐英见朱标有些失落,连忙换了话题:听闻陛下打算派太子与诸王去中都看看,不知何时启程?

朱标抬起头,转身看向北面,轻声说:兴许是冬日吧,父皇打算磨砺我们的意志,总不会是秋里。

——

——

PS:这两天身体不适,今天一章,明日再恢复双更,感谢理解。

请收藏本站:www.bjzhongwen.com。笔尖中文手机版:www.bjzhongwen.com

',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