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读书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一章工业革命与政治改革的联动(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第一百六十一章工业革命与政治改革的联动

苏伯衡说道:朝廷直接管理小民。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做过。暴秦做过,下场如何?前宋也做过,冗兵冗政,乃至于冗吏。前宋赋税远朝本朝,然后能动用赋税,却远不如本朝。

假设,一个县,一万一千户。如果朝廷直接管理到每一户,则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一万户,要一百个里长。要六房书办,衙役,乃至于衙门书院所需要的仆役,这粗粗一算,最少要一千多人,甚至一千多人打不住。而这样的一个小县,按现在的情况,一万一千户,不过是男女丁壮四五万人而已。不计算孩童。即便最低的吏员,一年算十石粮食。不能再少了。一个人一年都要吃粮两三石粮食。更不要说。每一个人都是家人的。养家糊口。十石粮食,够不够一家人吃穿用度,还不好说。如此统计,支撑小县的俸禄,都要万石左右。而开支之中,俸禄仅仅是一部分,除却俸禄之外,还有其他开支。而这样的小县,一年下来,上缴户部多少赋税?北方与南方有差距。大抵上是北方两万石,南方三万石左右。当然了,江南膏滋之地,不在其列。可以说,按陛下的办法。全天下再撑起本地开支后,能上缴朝廷赋税的地方,少之又少。须知,县里只有一个县衙,但是府里却有府衙,同知,而省里有三司,到了朝廷衙门更多,而俸禄更高。一句话,朝廷治理地方,将县城之外,委托给士绅,并非因为信任。也不是因为放纵,而是因为不得已。

即便是汉代,重民生,也是重三老而已。而今的粮长乡绅,今之三老也。

如果真按陛下的想法,朝廷直接管理到每一户百姓。这里我说的是每一户百姓,而不是一个。就已经难以承受了。陛下查黄册,出现很多隐逸的田亩。但是实际上,人丁册,里面更不靠谱。那一年没有生老病死之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老人去世,就去衙门登记,人丁册子上,与每一个人十有八九对不上号。但是这种情况,朝廷管得不多,只需里长,能让每里按时出丁就行了。但是按照新的管理模式。这出丁之事,根本不可能筹齐。

何夕说道:说到底是钱的问题,钱的问题,迟早不是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句话,太正确不过了。

如果说,没有工业革命的话,朱元璋如此做,简直是在找死,行政成本太高了。而且管理难度也非常大。农业社会的根本不可能供应这么官员,何夕一开始也觉得时机不成熟。

在何夕内心之中,必然是在辽东的工业生产模式扩散到了全国之后,再发动不迟。

只是朱元璋既然有这个想法,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何夕内心之中,已经做好了将政治改革与工业革命一起推行。

苏伯衡叹息一声,不说话了。

本质上,苏伯衡是反对这样做。此刻苏伯衡内心深处,已经有一个念头了,那就是:不如归去。

解缙说道:既然,陛下已经下定决心,自然是思虑万全。故而我们只需想如何办便是了。

何夕点点头,说道:不错,正是如此,这才是当务之急。

解缙说道:学生以为,今日之事,要先放出风去,争取天下士子之心,此事学生可以承担。

解缙在报业也是有些名声,他也算是因为报纸这种新兴媒体所造的天下名士。在这一件事情,是很有能力的。

何夕说道:那这一件事情,就交给你了。

姚广孝说道:大人,这一件事情非常重大。首先要知道一件事情,谁支持谁反对?只有知道谁支持,谁反对,才能对症下药。

首先,在朝支持,在野反对。

这一件事情,本质上是扩张朝廷权力。那种依附朝廷的官员的力量大增,而在朝廷之中没有占到位置的人,他们在乡野的名声,依靠亲族民望,这样的人就会被打压了。

他们自然会反对。只是大明初建,兵强马壮,地方上一些小事情,不足为惧。这些人只会隐藏起来,改易大明律这一件事情,对他们来说,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过,一旦行新法不利,天下鼎沸,就是此等人所为。

其次,士大夫。是理学儒门以何治天下?礼法。礼法何用,等贵贱,别尊卑而已。陛下皇权之下一律平等,对于百姓自然是好事,对于,士大夫来说,却是降低了地位。这些人一定会反对的。让他们与泥腿子一律平等,简直是笑话。

这才是最大的阻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