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县令说道:徐大人,其实还真有一桩事情。
徐应伟点头道:那就请县尊直接说事,不要扯那些没用的。
县令便下意识的皱了下眉,心说未免也太直接了,一点情面都不留,这样的人居然也能在官场上混出名堂,真是见鬼。
不过面上却不敢有丝毫表露。
当下县令说道:是这样的,朝廷在三天之前下了一封公函,言国子监已经改革,原国子监祭酒钱谦益钱大人已然去职,今后国子监祭酒一职将会由圣上亲任,国子监诸生将要考试的学科也可能会不一样,此桩事徐大人知道的吧?
这个我知道。徐应伟说道,此事早就定下了。
县令接着说道:本县共有百余名生员符合条件,不日也将会前往南京参加考试,不过此次国子监改革毕竟是亘古未有之文教盛事,本县教谕以及学正都没底,只有徐大人你曾经侍驾于君前,所以能否提点一下本县的生员?
就这?徐应伟哑然失笑道,这等小事你派个人知会一声就好,我到现在也还是新昌县的生员,自当为本县文教略尽绵薄之力。
如此,下官多谢徐大人。县令闻言大喜。
如果新昌县的生员得了徐应伟的提点,能够多考中几人,那他这个县令也有功劳,布政司和按察司少不了给他个优等。
……
国子监的考试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
崇祯破天荒的亲任这次考试的主考官。
因为这,又有好几个御史上奏折怒怼崇祯。
这些御史认为崇祯坏了科举考试制度,自古以来,皇帝从来只担任殿试的主考官,什么时候充任过国子监考试的主考?
一帮秀才参加考试,配让皇帝亲自充任主考官么?
但是崇祯看都没看,直接就将奏折扔进犄角旯旮。
崇祯不光自己充任主考官,还委任了三个副主考,分别是太子朱慈烺、内务府格物科都给事中方以智及凤阳府亳州前知州宋应星。
对,就是写《天工开物》的那个宋应星。
宋应星在十天前奉诏进京,旋被委任为格物科给事中。
到现在为止,宋应星是仅有的几个非勤王士子出身的内务府官员之一。
不过宋应星曾经在江西分宜县当了四年县学教谕,而且期间表现卓异,所以对于这次国子监考试他的心里还是有底的。
宋应星问道:圣上,您的意思还是程文定去留,格物定高下,对吗?
对。崇祯点头道,各省各府各县的生员之前所学多是经史子集,所练习的也多是程文,对于格物之学少有涉猎者,骤然之间以格物学定去留,对他们未免太不公平,所以此次考试还是以程文定去留,再以格物定高下。
圣上明鉴。宋应星赞道,臣也以为此举最妥。
方以智问道:圣上,这格物之学甚是庞杂,又该如何出考题?
此事简单。崇祯道,可以将格物学分成诸多学科,曰物理、曰数学、曰化学、曰医学、曰天文、曰历史、曰农政等学科。
这些学科全都要考?宋应星、方以智瞠目结舌道。
对,全都要考。崇祯点点头道,国子监学期三年,前两年上基础课,所有的学科全都要学习,最后一年可以选一门或若干门学科做专门深造。
朱慈烺皱眉说道:可是父皇,你刚才也说了,各地的生员罕有涉猎格物学科者,此时让他们考格物学,且要考这么多科,其结果怕是难如人意。
朱慈烺的意思是,要是这么考,大多数生员只能得零分。
此事简单。崇祯却早有准备,笑了笑又道,反正这次考试仍旧以程文定去留,所以第一场考完之后,第二场暂时先不考。
等诸生学了一段时间的格物学后再考第二场。
等到明年,国子监的招生考试就要以各个学科的考试成绩定去留。
说到这一顿,崇祯又说道:方卿、宋卿,你们可以抓紧时间编撰教材了,就是朕刚才说的各学科教材。
编撰教材?方以智和宋应星有些懵,不是出考题吗?
考题不急,出得太早了容易泄题,所以朕决定等考前最后一天确定考题。崇祯摆了摆手,又接着说,但是供国子监诸生研读的教材得尽快编撰好,一旦诸生入学,就能在第一时间拿到教材,朕对于这一期生员可是寄予厚望。
臣等领命。方以智和宋应星闻言,长揖到地。
看着转身离开的方以智和宋应星,崇祯忽然叹口气。
朱慈烺问道:父皇,你可是想起了西洋传教士卜弥格?
不是,父皇是想起了钦天监正汤若望,此人也是博学多才,堪为国子监教授。说到这稍稍一顿,崇祯又说道,不过说到卜弥格,已经过了一年多了,应该快回来了吧?却不知道能替朕找回些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