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流水作业法(求追读)
竹简上的内容很多,是刘贺昨天回来之后,连夜写出来的。
最开始来到这大汉的世界时,刘贺的字写得非常难看。
一是因为毛笔和简牍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书写工具,用起来非常不顺手。
二是汉朝的隶书与后来的楷书也有差距,因为字形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特点,运笔也更有难度。
为了不在其他人面前露出短处,刘贺每天都要抽出整整一个时辰来练字。
两年时间里,他写的简牍不知道堆满了多少个架子。
后来写得实在太多了,刘贺只好下令让人把这些简牍通通搬进了昌邑宫的仓房里。
因为这些竹简上的字丑到了不忍卒读的地步,所以刘贺还下了死命令,任何人不得擅入进入那间仓房。
经过快两年的练习,刘贺现在的字已经写得和刚就学的小儒生不相上下了:说不上好看,但是至少也不难看。
谢朗拿着竹简读了大约两刻钟,才草草地把最前面的一部分读完。
如何,看得懂吗?刘贺问道。
下吏愚钝,有些看得懂,但是也有些不懂,还请殿下赐教。
那你先来说说你看懂的内容。
唯!
谢朗又看了几眼竹简,才缓缓地开始说了起来。
这竹简上记录的是一种名为流水法的工艺。
这种工艺的关口就是把一件事情拆分成不同的环节,并且由专人负责。
因为一人负责的一部分非常少,所以极易熟练,这样的好处在于……
谢朗说得很慢,一边说还一边看着刘贺的表情,似乎想要确定看自己说得对不对。
大约用了半刻钟,谢朗才终于把要说的内容说完了。
刘贺点了点头,表示了认可。
竹简上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对流水法一个大致的介绍。
谢朗不仅用自己的话重新概括了一遍,并且还对流水法进行了评价,对它的优点看得很准。
看来谢朗的理解能力确实不错。
但是,刘贺没有就这么轻易地让谢朗过关,他立刻就又出了一个新的题目。
这工坊建起来之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木器制造的事情,你就再说说看,这流水法应该如何用到这木器制造上呢?
平日里,刘贺每次给几个郎中传授新的知识时,总是会当场考核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
在这种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人的理解能力更强,触类旁通的能力也更强。
想要又快又好地造出殿下设计出来的那些木器,关口在于熟练的工匠,可一个熟练的木匠不是三五个月就能培养出来的,没有足够的木匠,一切都无从谈起。
但是用了这流水法,可以把木器的各个部件拆分开,让不同的人来做。
因为每人只固定制作一个部件,自然很容易就可以上手,熟能生巧也就水到渠成了。
到时候,学徒只要跟着老匠人学习个一两个月,就可以学会。
等培养出了这些学徒,他们就可以专做零件,再教给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拼装,这样一来,速度就会快很多。
就拿我们新进制造的这曲辕犁来说,看似复杂,给一个学了三个月的学徒来造,恐怕不得其法。
但是,如果把犁评、犁箭、犁辕、犁舵等零件分给七八个学徒来造,他们很快就能上手,最后再交由一个老师傅来拼装,自然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谢朗越说越顺畅,显然他自己已经是真的理解这流水法的好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