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咀嚼了李承乾这番话后。
李世民眯缝着眼睛道:在科举中,多开设一栏作为武举,倒也可以。
只是这强制百姓读书的事儿,怕是会引起不小的骚乱呀……
毕竟,百姓都是要务农的。
男子若都读书习武去了,谁还务农?
难道都指望着家中老叟?
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毕竟人民的认知率,还没有后世那样高。
况且,就算是后世那样科技高度发达,并且人人都受到文化教育的情况下,对于某些新鲜事物的认知度还非常低呢。
就更别提,现在这样一个时代了。
但李承乾是谁?
他可是来自于二十一世纪的BUG。
他在从北漠回来的路上,就在琢磨这事儿了。
并且按照这时代的背景,他也想到了应对之策。
所以,听闻李世民的话后。
李承乾不慌不忙的回答:强制读书这事儿,并非要像寻常士子那样,寒窗苦读十余载。
父皇只需成立几个机制,一是小学机制,二是中学机制,三是高中机制,四是大学机制。
一则是强制要求七岁上的孩子,必须到大唐建立的书塾中读书三载。
这三年,教授的内容,主要以识文断字为主,以三字经百家姓这类简单的书籍作为课题。
待到三载后,参加朝廷统一举行的考试,若考过方有资格上中学。
当然,若家长同意孩子继续读书也可以通过自费的方式读中学。
中学教授的内容,就与小学不同了,这个阶段要教的便是乡试要考的所有内容。
待到在中学学习三年后,则要再次参加朝堂统一举行的考试,若考过则有资格上高中。
若考不过,不论家长是否有钱,不论家庭背景,都不可以再读。
若想上只能通过后期努力,来年再考。
而高中的课题,则就要更加高深,我觉得要以会试全部考试内容作为课题。
这样一来,待到高中三载结束,至少这些人对于会试所有内容,都有一个大概的观念了。
而高中结业后,就要进行最后一次考试,若考过了就要上大学了。
李承乾笑道:旁的我不敢说,这几次考试后,大学内剩下的定是万中无一的天才。
大学的院长,正如之前我说的,要由父皇亲自担任。
这不仅会让父皇桃李天下,更能将父皇的威名传至千万里外。
并不定时的派遣朝中大臣,前去授受政务军务以及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
待到大学三年结业后,这些人基本都成了大唐独一无二的人才了。
那时,父皇便可例行指派,这些人去往各地,担任力所能及的职务。
此刻,李世民已经被震撼的连话都讲不出来了。
只有李承乾能听见,那不断响起的惊奇值。
{收到来自李世民的惊奇值+99……}
{收到来自李世民的惊奇值+99……}
{收到来自李世民的惊奇值+99……}
{……}
良久后,系统提示音才终于停歇。
李世民抬头望着李承乾道:那武举一科,你打算如何做?
这也简单。
李承乾摇头晃脑道:在各地州府,开设武学院,专司招收那些没考上高中,想通过其他方式改变命运的学子。
当然,想要进入武学院也要进行考试,例如力量考试、敏捷力考试、兵法推演考试。
考试通过后,方可进入学院学习。
待到五年后,武学院学子要来到长安进行结业考试。
不论是比武也好,还是比拼兵法推演也罢,能通过考试的,就能直接进入军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