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读书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149章 敦煌古往出神将(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庞统点评起来就毫不客气了:

这唐虽然有强悍武功,然不能杀的胡人丧胆!

无论前汉还是今朝,百姓如何受过胡人如此折辱?

众人不由得暗自点头,还是我大汉更胜一筹呀。

至于五胡乱华什么的,那时候汉都被篡多少年了?

【大唐好诗风,诗词见证了盛唐的崛起,同样也见证了晚唐的衰落。

安史之乱的前一年,杜甫就已经嗅到了这个帝国腐烂的味道,怒骂: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张议潮起兵前,晚唐的暮味更重,当时许浑也感叹: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张议潮的起事让河西百姓见到了归唐的曙光。

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遗书记载了河西人的称赞:

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凉州收复河西打通之后,归唐的遗民张乔也挥笔写诗题下了自己复杂感受: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张议潮死后三年,王仙芝、黄巢接连起义。

韦庄同样用诗文描绘了自己见到的末路大唐:

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张议潮并没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他只是晚唐如流星一般的一抹亮色,是历史赐予大唐巨人最后的体面。】

敦煌遗书……如何竟在法国?

孔明身体微微前倾,疑惑不解。

他可是记得在介绍那国宝白罴时,第一个下黑手的可就是法国。

武将们素来对这些没有半点好感,张飞不屑猜测:

说不准也如那棒子一般,劫了咱们的东西,拿来充当自己的。

只恨那后世王朝武备松懈,竟被这法獠所趁!

孔明摇头只能将这些疑惑暂时压下,心中倒是对那无君之朝建立之前的历史好奇了起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说得真好。庞统则是默默品味诗词。

只觉得被光幕单独摘出来的都有其独到之处。

这被法獠抢过去的诗词虽然辞藻不华丽,但胜在感情真挚。

这河西民心可用啊,多壮烈之遗民。

公安县偏厅里对于唐人的诗词都慢慢揣摩,只觉得这唐朝的文治似乎也颇有建树。

而唐灭之景,众人也只是叹息。

董卓之祸也不过二十年,百年洛阳付之一炬,当初之祸,竟也如此一般。

……

或许是因为之前早有心理准备,李世民只是一脚踢飞了旁边的一个登子。

安史之乱?!危殆至此?

李世民颓然,这感觉就像是知道有一场兵败在等着自己。

但既不知敌将是谁,亦不知如何败的,满满的都是无力感。

十万之军尽丧,生者也成了白发军。

房玄龄与杜如晦同样也注意到了另一个新奇字眼。

王仙芝与黄巢……起义?

房玄龄迟钝了一下:这不是……百姓叛乱乎?

在两位重臣看来,起义就是起义兵义军的意思,但……

那吐蕃为张议潮所扫清。杜如晦一字一句道:

而张议潮归长安后,也未有领兵记录,可见当时晚唐或已无外患。

故王仙芝与黄巢其人,是起义兵……反唐?

长孙无忌吓了一跳,很想反驳点什么,于是先飞快了扫了一眼陛下的脸色。

出乎意料李世民脸色并无不豫,只是静静看着那方小小的光幕。

于是长孙无忌也决定闭口不言。

杜如晦大胆一拱手道:

请大家治臣失言之罪,依臣之见,那后世既非唐民亦非汉民,这王仙芝与黄巢受此赞誉。

或是因为晚唐内忧外患,官吏反成百姓之敌。一如……

李世民摇摇头,这例子还用说?简直太多了。

他此前承千古一帝之赞誉,当时便幻想过或许真缔造了一千年之朝。

但如今以张议潮算来,唐祚至多也就三百年。

一个千古一帝,仅能保百年吗?

这一刻犹如曾经身为秦王行军打仗一般,李世民的思维无比清晰:

若延唐祚,则先延百年盛世,而百年盛世之持久,在朕之子孙,更在朕之文治武功。

朕这贞观上将要缔造出更强的贞观之唐!

李世民雄心勃勃,首先,他就要超越光幕历史中的那个自己!

【回望历史,张议潮也是晚唐为数不多的救星之一。

只是可惜,依靠吐蕃之乱趁势起兵收复故土的张议潮,

是个先天发育不良的一方势力,而且在打通凉州之后还受唐庭掣肘。

吐蕃在河西的百年统治,既成就了张议潮的威名。

又从根子上毁掉了充满希望的归义军。】

第二更稍晚,下一章这部分内容完结,需要写的公允一点。

请收藏本站:www.bjzhongwen.com。笔尖中文手机版:www.bjzhongwen.com

',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