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金融乱相
柳亚子听说李谕还买了皕宋楼的书,一定要来看看。李谕并没有拒绝,带着他一起到了豫园。
这些珍贵的古书在李谕看来,更像古董,根本不敢随便乱动,生怕撕坏一个书角。
而且李谕一直觉得,书籍最大的意义应该是载体,重要的是里面的内容,所以他才花费心血找来一帮人誊抄。
文化传承,本来靠的不就是内容么。
中国经历那么多战乱,两千多年前的《周易》、《诗经》都能流传下来,就是一代代人保存下来,并非凭空出现。
不过对于柳亚子等文人来说,宋书真是不得了的东西,B格太高。
柳亚子看着眼前这些宋书,眼睛都要放光,帝师,您手里的宝贝太让人艳羡了。
李谕耸耸肩:没有流入日本国,对我而言已经很满足。
柳亚子又看到李谕的书案,摆放着纸笔和一些拓本,他说道:帝师在临帖?还是董其昌的字。
李谕笑道:我这手字太差,必须得多练练。
就算李四光、竺可桢这些搞科学的,也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这个时代要是字太丑,面子上实在挂不住。
临到饭点,由于李谕的豫园中没有厨子,于是来到了租界的一家饭店用餐,恰巧又遇到了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
几人吃饭间,旁边桌上的几人正围着一本小册子高兴地聊天:
一人说:我托门路买到了兰格志公司的荐股书,明日就可以买到1000两银子的橡皮公司股票。
其他几人羡慕道:1000两,算起来每季度可得分红125两,一年就有500两,两年回本。
买到荐股书的人得意道:这就是钱生钱,洋人的股票是真有意思。
另一人说:你拿得出这么多钱?
买到荐股书的人说:我还缺600两,怎么样,你们有没有兴趣?
有兴趣当然是有兴趣,但分红咱们怎么算?
简单,我抽两成,剩下的给你们。
我看成!我出100两!
我出200两!
我出300两!
哎哎哎!那我不就分不到了?
行吧,我只出200两,分100两给你。
好哥们!
……
李谕问向张元济:他们聊的莫非是股票?
张元济吃了一颗花生米,说道:的确是股票,现在这东西简直疯狂。
早在李鸿章创立轮超招商局时,募集资金就采用了发行股票的融资方式,所以有些人称呼李鸿章为中国股票之祖。
国内股票诞生的时间相当早,比中国第一枚邮票都要早。
李谕又问道:橡皮公司又是怎么回事?
张元济说:这个东西你应该比我懂,你不是在美国待了很长时间,还与美国的几个大企业有业务往来嘛,甚至在美国上市。他们说的橡皮,听说是用于汽车生产的一种材料。
李谕恍然:原来是橡胶。
张元济说:我也搞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但听说美国一个叫做福特的公司,生产的汽车大卖,顺带着让橡皮成了好东西。
李谕当然知道,大规模生产汽车需要很多橡胶来生产轮胎、密封条、皮带之类的零配件。
而现在压根没有什么人工合成橡胶的技术,全靠橡胶园的种植以及贸易,所以橡胶瞬间火爆。
目前橡胶主要在东南亚种植,对中国人来说是个非常陌生的东西,只是听说这东西好像是从某种树上通过环割树皮后流出来的,才会叫它橡皮。
不仅上海交易市场上橡胶火爆,同时期的伦敦交易所也有橡胶热。
一年前,伦敦交易所每磅橡胶的价格大概是2至3先令,到1910年的高峰期就升到了12先令以上,涨了好几倍。
这还仅仅是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反应到相关公司的股价变化上,更是惊人。
李谕无语道:橡胶虽然是好东西,但大家连见都没见过,甚至中国一家本土做橡胶贸易的公司都没有,大家是怎么交易股票的?
张元济解释说:洋行呗。他们提到的兰格志公司,就是家英国人搞的贸易公司,听说专门在东南亚做橡胶种植园,是当下最有前途的公司之一。
柳亚子说:我在报纸上见到过多次兰格志公司的广告和文章,不久前还读到了一篇叫做《今后之橡皮世界》的万字长文,专门介绍橡胶产业的光辉前景。
李谕更无语了,用现代话说,这不就是典型的PPT公司嘛,只有一个外壳,专门炒作概念,疯狂画饼。
看来一百年前股市上就有这些骚套路,玩了一百年还在招摇骗市……
但李谕还是有点疑惑道:上海的证券交易场所我见过,根本说不上完善,更没有交易洋人公司股票的渠道,股民怎么放得下心?
张元济听后却很纳闷,说道:股票不就像去商店买东西嘛?
去商店买东西?李谕反问。
张元济说:你只要拿着银子去洋行,他们就会卖给你股票。
对了,现在的股票都是纸质的。
张元济拿出来一张:我还有一张在祥茂洋行买的橡胶股票,价值50两。
李谕拿过来看了一眼,上面全是英文,于是问道:靠谱吗?
靠谱啊,张元济继续说,做橡皮股票买卖的都是大洋行,如果想买他们的股票,钱要先汇入汇丰银行。我记得当初我是派人去排了一个时辰队,才存上了钱。
柳亚子说:我记得,当时我也想去,但队伍太长,甚至有人打了起来,没多久,汇丰银行直接关门了。
李谕扶着脑门,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洋行请来的托儿,故意造势。
张元济说:本来我想买500两,不过祥茂洋行说,由于购的人实在太多,他们决定按比例缩水,想买100股的,现在只能给10股,但是多的钱可以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