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端方要南下上海,于是两人共同乘上了船。
端方说:听闻津浦铁路已经开始动工,工期进展异常顺利。
李谕说:尽快修好吧,不仅比坐船便宜,还要快了太多。
几天后,在上海他们见到了拜耳代表。
拜耳的代表此前与上海租界以及青岛租界通过气,基本同意了在上海建厂的决议。
因为英国人已经在广州建厂,拜耳不想和他们直接竞争。
而且上海辐射能力明显更强,整个长江流域几乎都可以覆盖。
端方没啥好说的,建就建吧,但地租按照上海租界外围的价格,然后稍稍打了折,200两一亩,税金则按照进口关税的六折。
对于拜耳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优惠条件。
李谕同样表示可以出剩下的三成股份。
决议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签订,端方心情挺好,邀请李谕以及德方的人去汇中饭店一起吃了饭。
——
第二天,一个中年人来找到端方,进门说道:制台大人,您终于回来了。
是苏戡啊,正好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李谕先生。端方说,然后又介绍给李谕,这位是郑孝胥,字苏戡,是我的左膀右臂。
李谕知道郑孝胥这家伙,以后是伪满洲国的汉奸,不过这时候还没有显示出汉奸本色。
简短寒暄后,郑孝胥说:制台大人,上海已经聚集了数百名留日学生,他们自发创建了一所学校,叫做中国公学,但资金运营困难,正寻求帮助。
确实不容易,留学生都是人才,端方说,以后每月从两江总督署拨银一千两,正好你做学校的监督,维持下去。
郑孝胥说:大人英明。
李谕心想,中国公学,这不就是秋瑾参与创建的吗。
当时日本取缔条约出台后,很多留日学生归国,但不能没学上,所以学生们就组织了一所学校。
不过办学可是要花很多钱的,最终求到了朝廷身上。
端方想学袁世凯搞新学,于是慷慨解囊。
郑孝胥准备走时,李谕对他说:带着我一起去看看。
端方笑道:帝师果然热衷教育事业。
李谕是想去看看秋瑾的状况。
中国公学现在的临时校舍看着就挺旧,面积不大,但已经有了三百多学生,以目前的办学规模看,不算小。
李谕在这儿见到了秋瑾,还有回国的马君武。
秋瑾姑娘。李谕给她打招呼。
李谕先生,秋瑾惊讶道,怎么是你?
李谕笑道:我来看看你们的校舍。
和日本国比不了,但我们求学之心不会变。秋瑾说。
马君武高兴道:秋瑾姑娘,刚才我听郑大人说,两江总督端方大人同意每个月资助1000两,我们能继续把学校办下去了!
端方?我不要满人的钱!秋瑾愤愤道。
马君武尴尬道:秋瑾姑娘,银子这东西,在哪都是银子,也只是银子。
秋瑾毅然说:我已下定决心,绝不会再收满人一点好处。
马君武说:这位端大人虽然也是满人,但算不上坏人,你忘了中山先生说的了,支持我们的满人不要反对,要团结。
秋瑾咬咬牙:小恩小惠不能看在眼里,不然如何行大义!
看来秋瑾的脾气还是没有变,嫉恶如仇啊。
马君武说:你不准备在公学了?
不了。秋瑾说。
马君武叹了口气,问道:那你要去哪?
绍兴,回家。秋瑾说。
李谕当然知道,回了绍兴她就很可能死在那里了,于是连忙说:秋瑾姑娘,我尊重你巾帼不让须眉的英豪之气,但你自己也说了要心中有大义。中国之大,哪里不是家?为什么非要回小家?
秋瑾眼睛闪烁:有一些道理。
李谕趁热打铁:上海是最开化之地,姑娘又有志于中国之女权,不如我在这里给你出钱办一个专门针对女性的杂志,伸张女权,为女子开智,就叫《中国女报》,如何?
秋瑾默念了一声:中国女报。
李谕又续上一句:我可以让夫人吕碧城亲自为你每期撰稿。
还有碧城姑娘?秋瑾终于被说服,好吧,当年康梁还有同盟会都办了杂志,我也应为两万万中国女子发声。
李谕笑道:而且是要振臂高呼!
好在把她稳住了。
请收藏本站:www.bjzhongwen.com。笔尖中文手机版:www.bjzhongwe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