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照片
李谕本来以为星战外传的销量不会像正传和前传那么好,不过由于前传和正传的热度持续,这本外传的销量仍旧出乎意料地好。
李谕和吕碧城收到了不少读者寄来的信,反馈都相当满意。
在这些信件中,李谕最先要回的还得是大神普朗克的。
李谕小友,我已经看完了你刚刚出版的星战外传,还是比较满意的,没有白亏我给你寄过去的仪器!另外,抽时间可以来一趟欧洲,有人对你那两本数学著作有了一些新成果,好像是关于博弈论。并且瑞典已经有了初步评议结果,我想今年最重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极大可能会授给你。既然你已经到了美国,还是在东海岸,完全可以来欧洲待一段时间,等颁完奖再回京城不迟。
李谕看完还挺感动,普朗克可是自己上辈子偶像级别的存在,现在竟这么关心自己的情况。
尤其是作为一个物理学家,还关注李谕的数学成果,太难得了。
李谕随即给他回了信:先生喜欢拙作就好。我处理好美国的事情,便会去一趟欧洲。
不仅普朗克,开尔文勋爵、玻尔兹曼以及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哈金斯等人都给李谕寄来了亲笔信。
大都是祝贺李谕最近的天文学成果。
看来普朗克大神真是有点另类。
——
火星的论证同时引起了圣座教廷的进一步讨论。
梵蒂冈。
枢机主教马里亚诺走进大殿时,教皇庇护十世正在翻着一篇文章,看到马里亚诺进来后,立刻招呼他:
主教来看,一名米兰的教徒给我寄了这样一篇文章,大体内容就是解释为什么圣经会屡次与科学结论相悖。其中很有趣的一个观点是这样的:圣经只是告诉地球上的人,神在地球上干了什么,没有告诉地球人神在宇宙干了什么。所以如果其他星球上有生命,比如火星运河,还是能够相信存在上帝……
马里亚诺打断了庇护十世:教宗大人,您可以看看最近的那篇《Science》,李谕又发了新论文,证明了火星上没有生命!对了,不仅火星,金星、木星什么的都没有生命!
都没有?!庇护十世问道,他为什么这么肯定?
马里亚诺摊了摊手:我看不懂其中的数理论述,不过从各国科学家的反馈来看,结果应该是正确的。
庇护十世无奈地合上手中的文章:他的动作怎么这么快?
马里亚诺说:或许是我们在美国的那位杰森主教刺激到了他。
庇护十世问道:会不是神给予他的灵感?
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感觉不像,马里亚诺说,还有,杰森主教提议,我们最好还是拿出点实际行动。
庇护十世问道:什么实际行动?总不能真的马上就给布鲁诺平反?
马里亚诺说:这倒不是,杰森主教的意思是,我们应当尽可能笼络现在的这些大科学家。
庇护十世问道:有什么办法?可行吗?你知道的,这些大科学家已经没有几个还笃信主。
马里亚诺说:至少教廷的权威仍在,我思考了一下后,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廷的威信做一件对我们自己非常有帮助的事情。
庇护十世问道:你是说,不仅可以笼络当世的大科学家,还能够对我们有利?
马里亚诺自信地点了点头:是的!
庇护十世着急问道:主教,你就不要卖关子了,快告诉我!
马里亚诺一字一句说:我们可以创建一所科学院!
这句话一说出来,庇护十世直接蒙了:科学院?你没有说错吧?!
马里亚诺点点头:没有错,科学院,而非神学院!名字可以叫做罗马教廷教皇科学院。
庇护十世说:总感觉有点不太协调。
马里亚诺说:教宗大人,不协调就对了!但我们的目标不就是让科学与宗教共同发展嘛,所以必须要用这样的名字,以后慢慢就感觉协调了。
庇护十世问道:你有把握吗?那些当世著名的科学家们真的会到教廷做实验什么的?
马里亚诺说:只是让他们加入,哪怕只是挂名也可以,他们平时愿意在哪里就在哪里;并且我们不会针对他们的信仰。
庇护十世头一次听到这种有点炸裂的主意,不过仔细一想,马里亚诺说的不无道理。
现在如何实现与科学的和解并且共同发展才是重中之重。
于是庇护十世思路再三后放下了心中成见,点头说:我同意。不过问题是,如何把他们邀请进来。
马里亚诺说:我已经通过一些渠道得到了柏林大学教授、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普朗克先生的答复,他对我们的举动非常赞赏,愿意加入。
庇护十世说:教授加院士,的确有点噱头。
马里亚诺接着说:而且,众所周知,普朗克院士与李谕关系很好,有他出面,我们很可能把当今学术界最火热的科学新星也拉进来。
听起来更加令我觉得可行!庇护十世精神有些振奋起来,普朗克院士的身份也符合作为将来罗马教廷教皇科学院院长一职。你去牵头,务必把李谕拉进来!反正他身上已经有好几个科学院的院士头衔,多这一个不多!
马里亚诺说:我相信此事不会麻烦。
庇护十世同样挺有信心:我们在大明国还有现在的大清国传教这么多年,一直不见什么进展,要是能够让李谕进了我们的科学院,一定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教皇的想法还是有点理想化了。
不过历史上罗马教廷教皇科学院的确吸纳了不少科学界大牛,比如赫赫有名的普朗克、波尔、卢瑟福、薛定谔等等。
都是近代物理学一等一的大人物。
当然了,他们基本只是在罗马教廷教皇科学院挂个虚衔,并不会在罗马做具体工作。
话说这个科学院也没什么科研能力,无非就是这些科学家感觉可以促进一下两边的和谐关系。
而且历史上,罗马教廷教皇科学院在1936年才成立,那时候欧洲已经经历了一战的重大创伤,又似乎笼罩在了新的战争阴霾之下,人心惶惶,科学界很想让世界维持一下和平状态。
教廷毕竟还是在世俗世界,尤其是欧洲有些影响力的。
——
《国家地理》杂志在刊登了青赞的照片后,果然引起了巨大轰动。
高原独有的神秘气息以及近四千米之上的布达拉宫实在是太让人心驰神往,难以忘怀。
这种感觉很像后世太空望远镜传回壮观的创生之柱照片或者拍下第一张黑洞照片一样,对人的震撼效果太大了。
对当时的人来说,都像解开重大自然谜团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