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谦说:刚开始很多商贩还不愿意来,有些跑去了庙会,不过市场里却越来越兴旺,商贩们也都自然而然过来了。
现在的京城也的确需要个大市场,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时,前门外大栅栏被火烧成一片瓦砾,里面曾经的商贩这两年四处飘荡,如今有了落脚点,也迅速转到了东安市场。
李谕往里面走去,刚刚成立的东安市场很简陋,摆地摊的、搭布棚的、推小车的都有。
不过聚合在一起倒是好挑选,毕竟卖什么的都有,小吃、杂货、蔬菜、瓜果、衣服鞋帽等等一应俱全,大部分都是占地很小的摊位。
李谕在市场里找到了丁德山,走上前道:最近生意如何?
吆!客官,好久不见!丁德山道,您看得出来,市场里生意倒是不错。老熟客也都知道我,顺着都来了,现在挺多别处来的摊主也吃我煮的面。客官是要来一碗面吗?
给我做四碗面,带走。李谕道。
好来,客官你稍等!
李谕看到丁德山的钱箱下压着一张绿色的票,问道:这是什么?
丁德山边下面边说:交了地皮钱,市场给的票,要是没它,就会被驻场巡捕赶出去。
李谕指着四周问:所有的摊位都有票?
丁德山说:都有,不过不一样,客官你看我这个绿色票,是专门发给占地一丈的摊位,每天要70文钱。如果是摊位只有五尺见方的,那就是粉色票,每天40文。听说还有更大的一丈五尺以上的摊位,就要110文,发给绿色票和粉色票各一张。
李谕说:没想到管理还挺严格。
可不是嘛!丁德山继续说道,每天收市的时候票子都会收上去,第二天来了还要再重新买票。
李谕道:那他们还真是省票了,就这么些票,每天来回发便是。
丁德山装好四个盒子:客官,您的面。
赵谦接了过来,对他说:晚点我就会把盒子捎回来。
李谕身后有人见状也冲他们喊道:牛肉面就着爆肚才是绝配,客官再来份爆肚吧!
丁德山对李谕道:客官,他是东安市场的‘爆肚王’王福奎,虽然价格不便宜,但是味道没的说。
既然是你推荐的,那我肯定要尝尝,李谕对爆肚王说,给我来四份爆肚。
王福奎吆喝道:好来!四份爆肚!一共80文。
爆肚量很大,非常实惠。
王福奎是第一代爆肚王,之后的第二代爆肚王王金良直接发展成为坐商,还立起了西德顺字号。
这是家百年老字号,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侯宝林的清唱和评书里头都会说:您上东安市场,有个西德顺……
当然也不仅西德顺,东安市场里诞生的百年老字号还有很多,什么稻香春、爆肚冯等都传承至今。
旁边卖豆汁的看到,也招呼起来:客官,豆汁也来点吧!
李谕心中一颤,豆汁他是真心喝不上来。
李谕让赵谦拿好爆肚,准备回家时,突然看到了个新鲜东西,上前问道:店主,你家的西红柿怎么卖?
俺这叫洋柿子,好吃滴很。店主道。
李谕笑道:好,那你给我称十斤洋柿子。
赵谦看了一眼说:先生,这是什么东西?
一种蔬菜,好吃又有营养。李谕说。
赵谦看着红彤彤的果实,说:一看就像有毒,能吃吗?
虽然西红柿早在明朝就传入中国,不过影响范围一直非常小,到了明末清初也很少人吃。
西红柿的大面积种植推广要等到六七十年后了。
李谕说:当然能吃,回去我给你们做!
这下买的东西真是不少,李谕和赵谦离开了东安市场。
虽然现在市场还很残破,但用不了几年功夫,东安市场就会从一个摆摊设点的露天市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各行各业店铺、商号、书店、游艺在内无所不包的超级市场。
李谕回到家就直奔厨房,凤铃,给我打点鸡蛋,我要给大家露点手艺,做盘菜!
凤铃大惊失色:哪有府上老爷亲自下厨的?先生您就不要忙活了,您只管说想吃什么,我会做。
李谕拿出西红柿,问道:这个会做吗?
凤铃讶道:什么东西啊,看着怪吓人的。
李谕哈哈一笑:我就说嘛,还是我来吧!
虽然李谕厨艺很一般,但作为最最普通家常菜的西红柿炒鸡蛋,还是会做的。
没多久,一盘红里透黄的菜端上餐桌。
李谕得意道:尝尝吧!
但是王伯、赵谦和凤铃均不敢吃,直勾勾看着盘子说:先生,您就不要吓唬我们了。
就让我当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李谕拿起筷子吃了一口:嗯!幸亏放了白糖,味道好极了!
三人看到李谕动筷,才敢品尝起来,一吃就停不下了。
哇塞,先生,没想到您还是位大厨!
是啊,还是西洋菜的大厨!
想不到咱家老爷如此多才多艺,就这道菜,我看抵得上前门的酒楼!
李谕笑着说:这可不是西洋菜,明明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菜,你出去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会有人给你做西红柿炒蛋,哪怕他们不缺西红柿更不缺鸡蛋。
凤铃当即表示:先生,虽然我学不会您的那些西学学问,但是这道菜我可一定要学会!
下次我做的时候,你可看好了!还有哪,西红柿不仅可以做菜,还可以直接食用。
李谕接着直接生吃了一个西红柿,几人看到后纷纷效仿,果然甘甜可口,大为称赞。
作为中国四大家常菜之首,每个学做菜之人学的第一道菜,堪称国菜的西红柿炒鸡蛋,实际上差不多1940年代左右才正式出现,不过李谕却让它提前四十年面世,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创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