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密探: 第244章 二皇对决!一不做二不休而这个时候,上清宫的护卫军队终于可以出手了。
他们猛地冲了出来,挡在敖玉的身后,大吼道:保护浪州灾民,保护敖玉公子。
鹰扬将军指着金吾卫将军张怀,指着京城提督步军统领周牧大吼道:你们金吾卫和提督府如此丧心病狂吗?这些都是浪州灾民,他们没有死在海啸中,也没有死在洪水中,现在却死在你们的铁蹄之下?
救治浪州灾民,快,快,快……紧接着从上清宫内冲出来及几十名太监,几十名大夫,把地上受伤的浪州灾民抬了进去进行医治。
金吾卫将军张怀寒声道:我们奉了陛下的旨意,抓捕钦犯敖玉,这些刁民胆敢阻挠,触犯了国法,我处置他们,何罪之有?
鹰扬将军猛地一挥手,三千名上清宫护卫弯弓搭箭,对准了金吾卫和提督府的官兵。
想要带走敖玉公子,做梦!鹰扬将军怒吼道:要么开战,就在太上皇的上清宫里面开战,把我们都是杀了,把太上皇也弑了,然后把敖玉带走。
顿时,场面一下子变得对峙起来。
三支军队在上清宫内局势紧绷,一触即发。
………………………………
皇宫之内,皇帝正在和朝中的几大巨头商议接下来该怎么办。
但不管如何,这些浪州灾民都不能动,也不能伤一个。
不管是哄骗,还是利诱,总之要将他们弄走。
给钱,给田,都可以。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黑冰台将领在外面高呼道:陛下,金吾卫和提督府的军队冲向了上清宫。
这话一出,全场诸位大佬脸色剧变,头皮一阵阵发麻。
快,快,快,去拦住他们,拦住他们。
宁怀安是干什么吃的?他想要做什么?
皇帝道:李枢密使,你立刻跑一趟,带着朕的宝剑去,传旨那两支军队立刻停下回头,胆敢再进军者,斩首。
是!枢密院的第三把手,接过皇帝的宝剑,飞快而出。
在这个时候,只有出动枢密院的大佬了。
不管是金吾卫的军队,还是提督府的军队,兵部都很难直接命令,只能靠枢密院。
然而,这位枢密院的右副枢密使刚刚离开不久。
黑冰台军官的消息源源不断传来。
陛下,金吾卫和提督府的军队已经冲到上清宫。
陛下,金吾卫和提督府的军队和浪州灾民开始对峙。
陛下……金吾卫和提督府的军队,开始镇压浪州灾民,开始杀人了,死伤无算。
陛下,金吾卫和提督府的大军,冲开了上清宫的大门,冲入了上清宫内。
这些消息接着一个传来,最后几乎天崩地裂一般。
最后一个消息出来了,上清宫的守卫军队出动,和金吾卫、京城提督府的军队开始对峙,战斗一触即发。
即将在上清宫开战。
……………………………………………
这些坏消息,把皇帝和几位朝廷大佬震得鸦雀无声。
十万火急,十万火急。
但是……却没有人出声。
局势已经一触即发了,如果金吾卫、提督府的军队真的太上皇的守卫军真的开战,那意味着什么?
那天下人就会觉得,皇帝要弑父了吗?
你说金吾卫和提督府的军队不是皇帝下旨的?
谁相信啊?
张怀和周牧出兵的时候说得清清楚楚,奉皇帝的旨意。
派遣大军杀入上清宫,并且大开杀戒,仅仅只是为了一个敖玉,谁相信啊?
你说不是弑父,天下人都不相信啊。
这个时候,皇帝应该怎么办?
说弄错了,这不是朕的旨意,然后让大军退回来?
不,没有这个可能。
那六千军队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冲入上清宫内,都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了,无法更改了。
而镇压屠杀浪州灾民的事情,也已经无法更改了。
刀既然拔出来了,那就不能灰溜溜地插回去。
肃亲王颤抖道:陛下,既然已经发生了,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
这话一出,顿时所有人目光惊悚地望向了肃亲王,你想要做什么?
肃亲王继续道:陛下,张怀和周牧这两个人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金吾卫的军队和提督府的军队,他们是绝对忠诚于陛下的。他们冲入上清宫,真的以为是陛下您的旨意,只是奉旨而行。
这话一出,众人点头。
肃亲王道:陛下,就算朝堂之中有人效忠了太上皇,那也是极少数对吗?
南宫错道:对!
肃亲王道:太上皇登基五十年,威名无上,但毕竟年迈了,而且瘫痪在床,时日无多了。效忠太上皇,是没有明天的。陛下您春秋鼎盛,谁都知道该怎么选。
这话也有道理,在几乎所有人看来,太上皇马上就要死的人了,你去效忠他,岂不是49年加入果党吗?当然了,这世界还没这个词。
肃亲王寒声道:我们原本想要用读书人去攻破上清宫,站在道德正义的高处进行攻击,现在失败了。反而背上了一个屠杀灾民的罪名,皇帝陛下陷于不义。但……那又怎么样?
肃亲王猛地站起,厉声道:那又怎么样?大夏帝国的光祖皇帝,不就是弑兄囚父吗?但他还不是创造了一代伟业,完成了大夏中兴,如今大夏帝国的根基,不就是光祖皇帝打下来的吗?他还不是千古明君?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什么虚名,算得了什么?肃亲王道:如今满朝文武站在陛下这边,大周军队也站在陛下这一边,谁能颠覆得了陛下的权威?
所以镇压浪州灾民,怎么了?带兵进入上清宫,怎么了?肃亲王道:在我们的计划中,迫不得已的情形下,就是要用大军逼宫的。现在事已至此,不如顺势而为!
皇帝目光一缩,道:你再说下去。
肃亲王道:就说敖玉煽动乱民,围攻上清宫,挟持了太上皇,他老人家危在旦夕。皇帝陛下亲率大军,前去救驾。
这个理由大家当然是不信的,但是成王败寇,有一个名义总比没有名义好。
皇帝道:然后呢?
肃亲王道:然后诛杀鹰扬,把上清宫的护卫军队全部缴械,全部诛杀。
然后呢?
肃亲王道:然后,上清宫内所有的太监,宫女全部抓捕。
然后呢?
肃亲王道:然后把上清宫所有的军队,所有的太监宫女,全部换上忠诚于陛下的人,这样才能更加好地保护太上皇安享晚年。
这话一出,在场所有人如同芒刺在背。
肃亲王这是要趁机血洗上清宫,然后彻底软禁太上皇。
这确实是釜底抽薪之计啊。
李世民就是这样软禁了太上皇李渊,明朝的景泰帝也就是这样软禁了明英宗的。
这两年来,皇帝之所以如此被动,不就是因为太上皇不受控制吗?
一旦把太上皇软禁起来,不要再兴风作浪,那岂不是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皇帝沉吟了起来,足足好一会儿后,他开口道:如果那样的话,如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肃亲王道:陛下,成王败寇。
皇帝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况且月旦评那些人掌控了舆论,今日攻讦太上皇对他们有利,明日攻讦朕对他们有利。
肃亲王道:那陛下觉得该如何?局面如此僵持,若不破局,又当如何?
皇帝沉思了片刻,然后猛地起身,大声道:暴民围攻上清宫,太上皇危在旦夕,集结五万大军,朕要亲自率军去上清宫救驾。
这话一出,在场几个大臣神情猛地一震。
皇帝朗声道:诸位爱卿,随朕一同前往上清宫,救驾太上皇,如何?
几个大臣面面相觑,然后跪下叩首道:臣等遵旨!
皇帝怒道:暴民围攻上清宫,乱军又在上清宫内激战,太上皇危在旦夕,大军护驾太上皇,格杀勿论!
遵旨!
皇帝的这道旨意狠了,这是要把事情直接做绝。
以救驾太上皇的名义,把上清宫外面的几千浪州灾民,全部镇压,届时不是暴民,那也是暴民了。
而上清宫内的三支军队,也全部镇压剿杀。尤其是鹰扬统率的那支上清宫守卫军,这是忠诚于太上皇的最嫡系军队。
然后抗命的张怀,周牧等人,也全部诛杀。
总之,以救驾的名义,将暴民和乱军杀得干干净净。甚至将太上皇身边的太监,宫女也全部斩尽杀绝。
然后……直接掳走太上皇软禁起来。
如此,大事定了。
所以,这位万允皇帝绝对不缺杀伐果断,当局面开始不利的时候,他选择直接快刀斩乱麻,彻底一举定乾坤。
…………………………………………
一个时辰后,万允皇帝亲率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前往上清宫。
瞬间整个京城都彻底颤栗了。
不仅仅是无数民众,甚至几乎所有人的官员也都浑身毛骨悚然。
这……这是要做什么啊?
皇帝陛下亲率大军去逼宫太上皇?
这,这是要做什么啊?这是要去上清宫大开杀戒吗?
整个京城的所有人都几乎屏住了呼吸,甚至连看热闹的心思都不敢有了,只觉得浑身颤抖,甚至有些人已经开始打点行礼,打算逃出京城了。
这种剧变太吓人了,稍稍不慎,就会粉身碎骨的啊。
这是真正要天崩地裂了。
万允皇帝就是这样的人,这个人毫无疑问是聪明的,也足够狠绝。
而这个人又是极其自私偏激的。
之前浪州灾民把几千个读书人打跑了,他内心痛恨无比,但最多也只能秋后算账,依旧下令军队克制,千万千万不要伤害一个浪州灾民。
但是……当镇压灾民的事情发生,而且出现巨大伤亡,局面无法挽回的时候。
皇帝立刻变得强硬起来,这些浪州灾民立刻就变成暴民,而且是围攻太上皇的暴民。
这次他率领五万大军去上清宫,不仅仅自己去了,还把文武大臣也一并带去了。
随着五万大军冲向上清宫,整个京城都在颤抖。
…………………………………………
某一个秘密的书房内坐着两个人。
敖鸣,还有月旦评组织的首领杜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