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书悄声问道::周大人,您找我有什么私事?
满宝沉思了一下,觉得这件事怎么拐着弯的问都不好,干脆就开门见山的问,刘尚书啊,昨儿我家吃酒,尚书夫人也去了,她又提了一下刘焕和我三侄女的事儿,我想知道您是怎么想的。
刘尚书一怔,没想到是这事,这种事儿,都已经到人家家里说亲了,那自然是家里长辈都看上了的意思呀。
这有什么好问的?
精明的刘尚书便谨慎的回答道:我是很喜欢你家三娘子的,听说她读书刻苦,成绩也好,还很有天赋,就是怕周大人不太看得上我家刘焕。
满宝闻言,立即学着她娘客套道:刘焕也不错的,待人真诚,虽说志小人懒,但他天赋也不差,主要品性好,心胸开阔,性情开明,这一点儿是最难得的。
刘尚书觉得周满这一句话并不是完全的夸奖,但作为一部尚书,他依旧敏锐的察觉到了周满强调的心胸开阔,性情开明。
说真的,这门亲事提了有小一年了,期间他夫人又旁敲侧击过两次,也总是让刘焕给周立如送东西,去与人好好的相处。
但一直没有什么成效。
要不是周立如也没有说亲与有意的人家,刘尚书都想放弃了。
今儿难得周满主动提起,刘尚书干脆就和她开诚布公的谈一谈,周大人,听您这话,您对我家这小孙子还看得上眼,怎么您家就是不答应这门亲事呢?
满宝听他终于问出口了,激动的一拍大腿,拍完才觉得这样不好,左右看了看,干脆拉着刘尚书蹲在桥墩底下,叹气道:要是单论这两个孩子的人品性格,我是没什么意见的。我看刘焕有意,我家侄女也不是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刘尚书也一拍大腿道:那不是正相配吗?
结姻又不是只需两个人愿意就行了,你我都是过来人,都知道的,这结姻是结两姓之好,将来我们家的小娘子要一直在你们刘家生活,你们刘家也要与我们周家常来常往,属于半子,那就是两个家庭的交流了。满宝道:这两方家庭和睦收获的愉快是家庭不睦的多少倍呀。
刘尚书上下打量着才成亲不过两月的周满,半晌说不出话来。
俩人说得投入,谁都没留意到面前的青石板上投下了一片阴影,如同山峰峦起一般起伏。
刘尚书半晌才找到自己要组织的语言,所以你这是担心我们刘家和你周家不睦?
满宝连连点头,是怕我们两家不和。
刘尚书就谦虚的笑道:周大人多虑了,你们周家是宽厚慈善的人家,我们刘家虽不差,但敬重亲家还是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