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7章武陵南蛮盼桃花,朱桓定策付流水
虽然说是诸葛亮提出可以借着五溪蛮投靠的机会搞一把江东,但是真正引起波动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五溪蛮起了什么二心,而是因为江东对于蛮越一带的加税。
而且这加税的原因么……
其实多多少少也和斐潜相关。
刨韭菜根杀鸡取卵么,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吃的时候就忘了。
对于武陵蛮进行税收这个事情,江东一直都在搞。
加税好不好呢?
其实大家都清楚随意加税这个事情不好,但问题是花钱很爽啊,一直花钱一直爽,若是可以花无数的钱,那就是无穷无尽的爽。
可惜,赚钱很难,很辛苦。
所以当一群脑袋里面只有如何爽,如何花钱,不懂得节俭,又是回避辛苦,不想面对困难的士族子弟爬到了高位的时候,剩下的便是最直接的一条路……
西南方向的蜀国民族策略,则是得益于罗老先生的发扬光大,能为后世更多的人知晓。不过按照历史上的情况来看,蜀国面对的问题相比于曹魏和东吴,其少数民族形势更加复杂。针对这一复杂的情况,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主张,并成为蜀汉建国后对付少数民族基本方略。
然后越打,问题越多。
『武陵地区,若欲围剿,至少要三万兵马,且不虑装备军饷,就单说这粮草运输……再加上春雨将至,道路难行,若武陵蛮避战于山林之中,便是无计可施。』朱桓缓缓做出了结论,『故而,不当战。』
这一次么,是真的。
秦博来了,笑呵呵的,态度放得很低,对于朱桓称赞不已,『早闻将军是性情豁达爽朗之人,今天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
只不过上一次的蛮越叛乱,是假的。
武陵蛮不稳,最大的原因不是武陵蛮,而是江东本身。
对于朱桓这么直接的说辞,秦博脸色多少有些不虞。
过了许久,朱桓才慢慢说道:『对南越用兵之事,某以为不妥。』
而且这暂时的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摇摇欲坠……
『这个吩咐,可不敢当。』秦博眼珠转悠着,『自太兴六年以来,这南越武陵,便是频发事端,越境盗抢,狩猎伤人之事,多有生发,更有违律挟带售卖粮食、药材、布匹、食盐、生铁、马匹等物,更是常见。此外,武陵蛮各处山寨更是蠢蠢欲动,虽说有地方慰问弹压,可是杀官使劫财曝尸,也是不在少数,令当地县乡苦不堪言。』
若是和曹魏相比较,东吴的这些边境民族无疑都比较弱小一些,和蜀汉相比,东吴又会显得种类有些比较单一,因为东吴境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蛮夷和百越后裔,并不像是蜀汉周边那么复杂的环境,北有胡,南有蛮。所以东吴整体上来说应该是相对比较安逸的,但是东吴却几乎从未消停过。
『背锅』。
朱桓的根据很简单,对于武陵蛮来说,亦或是更大范围的南越蛮人,现在都不太可能有实力和江东全面开战,也不会有这种决心,所以叛乱是不会出现有什么巨大的范围的波动,只会在某个地区之内蔓延。
江东政权为了稳定社会治安、获取兵源,强迫大量山越从山区迁往平地,将其男子充军打仗,使得越人他们的生活习惯、语言服饰等等,也在这个过程当中被强制改变。这个过程,江东也赋予了一个特别的名称,来表示和骠骑那边的教化完全不同,其被称为『从化』。
可是这并不能真的就解决了江东潜在的那些矛盾,只是暂时的统一了声音而已。
东吴也不是没有招抚,但是招抚的对象往往是更加偏远一些的交趾地区,对于比较靠近扬州的这些百越来说,东吴的态度一项是不怎么友好。
秦博想要挑出一些朱桓的言辞纰漏来批判,但是他毕竟不怎么懂军事,又对于南越情况也不甚了解,所以他根本找不出朱桓所言的什么具体不妥之处来,可要是什么话都不说,就这么灰溜溜的再回去,又要再去过那种夹着尾巴的日子,那么秦博怎么都是不甘心的,所以他思索了半天,才嘿然说道:『将军所言也有道理……只不过这武陵叛乱,杀官劫村,总不会是在作假罢?即便武陵蛮没有数万乱军,这两三万人,多少还是有的,若是任其发展蔓延,届时恐怕不好收场啊……』
秦博一脸的诚恳,『将军想必也是知晓,这县乡驻军孱弱,应付普通贼匪已经是颇为吃力,想要镇压南越蛮人,更是力不从心。如今武陵郡县情势,便是说一句「政令不出城郭」,也绝不是危言耸听之辞,尤其是今冬以来,局势更是恶化。不仅是南越猖乱有愈演愈烈之势,更有骠骑川蜀兵卒集结鱼复一带,似乎对我江东虎视眈眈……有鉴局面险恶非常,若是对南越用兵,以雷霆之势击一二南蛮之营寨,一来可定局面,二来也可充军用……不知将军以为如何?』
再回头看江东自己的军事体系,根本就不可能有地区军事力量可以集结起来擅自行动的,就算是有集结,也不过是集结一些郡县青壮而已,而仅靠这些青壮想要攻城略地?南越武陵蛮的情况也是同样的,朱桓不认为在这么一段时间之内,武陵蛮就能集结多少人,叛乱只要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无伤大雅。
秦博的眉眼顿时一跳,然后眯起眼来盯着朱桓,许久才问道:『将军如此评断,可有依据?』
但是问题在于江东反对孙权的这些人只会有意见而没有建议,甚至他们连自己的意见都不能找到一个统一的领袖,这种零散的状态,使得周瑜和张昭,在上一次的风波之中,很轻易的就用行动维护了江东的稳定,迫使得江东士族放弃了对于孙权的追究,取得了其他方面的补偿。
难不成武陵蛮不走私了,其他南越蛮人也都不走私了,更何况在江东走私最大的集团,并不是越人好不好?
朱桓最后说道:『武陵之乱,不过是些许部落生事,而后蔓延而生罢了……且不说真有多少叛乱之人,就算是前往清剿,费时费力不说,对于江东又有何裨益?』
东吴的名将,几乎都参与过征讨百越的战争。
朱桓心中冷笑,但是也没有特意说一些什么,便是拱手等秦博说完了,才说道:『秦从事,此番前来,可是有何吩咐?』
孙权既想要获得江东的支持,又放不下自身的体面,还想要借着士族之间不同声音来做人事上面的的调整和变动,除了采用这些吕壹秦博等寒门子弟之外,也确实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或许等孙权真正在军事上获得了胜利,找回了属于他的尊严,那么也就会获得了江东士族的遵从,也才有机会去做孙权想要做的事情……
朱桓嘴角动了一下,并没有直接说话。他在军中待得时间比秦博多,当然也就清楚一些事情。比如在某些时候,负责警戒的兵卒,一见风吹草动就是紧急报信,而且为了减轻自己的某些责任,也会夸张一些表述,上报的数字不免夸张,明明只有数十人,可能上报的时候就是数百了,再一转手就成为了数千人,等真是有千的敌人,那就更不得了,急报就是几万人,仿佛整个南越地区的所有蛮人,都在同一时刻朝着某个小小的县城漫天扑杀而来……
这些效果也确实对于蜀国有了一定的促进,至少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西北地区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作出积极响应,这其中氐、羌等少数民族对于蜀汉的偏向态度,也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可是愿望都是美好的,实际上都是很残酷的。朱桓觉得孙权最大的问题依旧是草率的行动,而不是有目的的谋划,这两者之间的区别高下,宛如云泥之别。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需要江东集结大军进行围剿呢?
反对孙权的那些人当中,基本上的意见都是集中在孙权的『假大空』上面。要知道,就算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当初孙权在掌权的时候,干的那些糊涂事情,征讨江北,几千上万人因此丧生,可是并没有给江东获得了什么直接的好处,甚至连长久的占据都做不到,只是掠夺了那些地盘,这不是杀鸡取卵,图一时之口舌之快,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