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胤锡笑回道。
朱由校听后笑了起来:听上去似乎很热闹!去看看。
朱由校说着就出了车厢,果然就看见一排卫兵外,站满了苏州士民,且大都洋溢着热情,而苏州的官员们也都站在前面,等着见他。
一时,朱由校不禁露出了微笑,并先朝这些苏州官员走了来。
而待这些苏州官员向他行完礼后,他就先说道:你们把苏州治理的不错嘛,这些百姓精气神似乎都不错。
托陛下的洪福,再加上百姓们勤劳,才有陛下您今日所看见的热情洋溢之态,臣等不敢居功。
苏州知府闵玄成回道。
只要别是你们自己各自的亲戚就行。
朱由校冷不丁地说了一句。
闵玄成忙回道:臣等不敢,陛下于天下人心中的地位,堪比太阳,无人不敢敬,今日之盛景,亦非臣等靠聚集亲友能达到的。
嗯,的确是人山人海。
朱由校说着就吩咐道:先去行宫吧。
朱由校的行宫是在拙政园。
这座建造于正德年间的私人园林,因为原主人被抄家,而被没入了官产,且被朱由校下令改造为行宫。
来到行宫后不久,朱由校就再次召见了江苏大小官吏。
朕知道姑苏素来繁华,如今更是一跃成为全球有名的制造业大都市,富可敌国者更是不少,在这里做官的,也觉得自己比别处的要神气不少,一向也喜欢对朝廷的政令谏言一二,哪怕是当初点你闵玄成来江苏,都有苏州民众来京请愿,说请不要派你这个京官去,而应该选本地官,以利吴人。
但朕没信这话,仍然是派了你来,原因嘛,很简单,这吴中是大明的吴中,不只是吴中人的吴中,朕得避免吴中人把苏州城变成只有高利贷与贸易的城市,将大部分制造业都赶出去。
朱由校到这里就问着闵玄成:闵玄成,现在怎么样,苏州士民可有接纳你?
承蒙陛下信任,百姓理解,如今苏州士民已接纳臣,对臣之政令倒也无甚抵触。
闵玄成回道。
这就好,你且说说,你主政苏州这些年都获得了什么经验。
朱由校道。
闵玄成笑道:臣不敢瞒陛下,主政苏州这些年,臣倒也的确是获益匪浅,渐渐也明白过来,苏州之实情与朝廷所想象的苏州有何不同,苏州如果自由发展,完全可以帮助整个大明走向更加繁荣的局面!因为苏州有着他独特的潜力。
是吗?
朱由校渐渐神色严肃起来,且道:你且说说看。
臣所学浅陋,虽有所悟,但究竟条理不明,然陛下知道,苏州人文荟萃,多擅经济之学者,故臣建言,可否以召他们于御前,由他们向陛下阐述苏州乃至大明当行之钱法事。
闵玄成回道。
你倒也开始学会让学者进言,而你自己躲在幕后了。
朱由校笑着说道。
闵玄成有些不好意思地回道:臣自知浅薄,不敢不如此。
行吧,此事就由你来主持,选个日子,你请些你们苏州的学者来朕的行宫,开一次座谈会,让他们给朕讲讲。
朱由校因此回道。
臣遵旨!
闵玄成欣悦至极,他没想到皇帝如此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并因此暗自心道:果然陛下是重视经济钱粮的,在这方面纳其言来是毫不懈怠。
……
陛下同意了?
左敬祖等苏州富商不久后就从闵玄成这里得到了这消息。
闵玄成点了点头。
这可太好了!
左敬祖当场一拍桌子,站起身来,看向其他苏州富商道:诸位这可是个让朝廷放宽金融管制的机会!而能够让朝廷不要把从外界得来的大笔财富只花在基础建设和科技研发上面,甚至是对外武功方面,而能够多给我们这些民间商贾一些扩大营业规模的机会!
既然如此,与持自由经济论、主张管控金融,重心当放在研发与生产上的学者就不能请到御前去给我们添堵,让他们就老老实实地待在学校里吧。
另一苏州富商胡亶回道。
很是!
其他苏州富商纷纷点头。
左敬祖因此向闵玄成拱手道:还请府尹襄助,他日,我等必按老规矩重谢。
好说!
闵玄成笑着点首。
这一日,朱由校真的接见了由闵玄成接见的几位苏州各大学堂的研究经济钱法的学者,且聆听起这些学者的建言来。
朝廷不应当把大量国帑花在没有盈利的基础建设上,如西南的铁路、西北的公路这些,而徒费国帑,而应该用来促进商业发展,使我大明商业更加发展,进而增加国民收入。
军事扩张其实已经没必要,不如让各藩国实现绝对的自治,而避免军费开支过大,导致经济失衡,而节余的军费正好作为减税的条件,以促进商业,增加就业岗位。
对金融的监管其实大可以放宽一些,给民间一些优质工厂做大的机会,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向朝廷借贷而为朝廷赚取为整个社会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些学者因此也就一五一十地说了起来。
朱由校听后却只看向了闵玄成,眸露不悦之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