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声音温和,先给二郎打一双吧,你看,鞋底子都要没了。
金六娘红着脸应下来。
叶洛茵来回的走,还别说,比那种草鞋强多了。
大嫂这手可真巧。
吃过饭,叶风带着叶洛茵和叶寒青撑起了竹筏,朝着对面驶去。
身后是族长大儿子叶忠带着两人,后面是杜大壮和叶大郎还有七叔公家的大儿子叶粮。
到了对岸的山坡,扭头去看叶家村,依然在水里泡着,村里没有砖房,几天下来,竟是房檐都没有了。
叶洛茵却道,爹,假如不去逃荒,咱们可以选这片山坡重建叶家村啊。
叶寒青看了一眼扮作男孩的妹妹,道,先去县城,看看情况再说。
腿着去吗?
要走五个时辰,到地方天也黑了。
如果有马车一个时辰就到了。
说起来,叶家村虽然地势较低,可距离镇子和县城都不算远。
就是路不好走,路边积水成洼,泥泞不堪,更有大水过后挂在树枝上的烂草叶子,有地方一脚下去,淤泥能将冬丫给埋一半。
基本上,大水算是退下去了。
镇里已经有人在清理住所,管理兴隆镇的是从阳水县派下来的一个小吏,镇里人都称呼他为蔡老爷。
单看治安所,门口乱七八糟,显然没人。
叶风转了一圈,觉得等恢复之后,马上带一批竹制品来,肯定能卖得好。
等大家到了阳水县城,虽然天色已黑,可看到城门前乌压压的灾民,叶风喃喃道,这得有多少人啊?
叶洛茵,爹,只怕是附近的灾民都来了。
这时,有个坐在路边的老头,有气无力的好心提醒,一日只施一粥,时辰已过,城门不给开,有官兵把守,省些力气熬到明日午时就好。
他们这群人本也是灾民,人群里并不显眼,除了身上都背着一个装水竹筒和手里的木棒,再无其他。
有的人看了一眼就移开了视线。
叶寒青只知道上一世的阳水县城被灾民给占了,具体的并不清楚,他看着正和几个男人亲热攀谈的爹,眉头蹙了蹙。
叶大郎和其他几人也学着叶风,去找人打听事儿去了。
只有叶寒青和叶洛茵没动。
叶寒青嘱咐道,冬丫,跟紧了。
冬丫就扯住了大哥的衣襟。
一刻钟之后,九个人找了个地方,围坐在一起,交换了一下信息。
阳水县城的池县令是太康朝文国公府的嫡长子,母亲是大将军府的嫡女,听说池县令有两个娘,也就是他父亲有平妻,好像是犯了错被亲爹给送到了穷乡僻壤的阳水县,如今是第五个年头。
这几日,他给这些灾民一日一粥,保证他们没有饿死,不开城门也正常,县城里还有老百姓呢,城外这几万难民进城怎么安置?
比起那些驱赶打杀难民的城池,已经好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