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学多久英文啊?这么快就能翻译专业书籍了?
欧荣淡淡一笑说:
老师教的好嘛。
佘市委深以为然,觉得老外亲自教的肯定比国内教授教的好。
其实这又是佘市委的一个误区,他没想到苏国工程师的母语不是鹰语,是苏语。
鹰国人和苏国人都是高鼻深目白皮肤,佘市委就忘了这一层。
对苏国人来说,鹰语也是外语,他和欧荣并没有什么不同。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佘市委来说,母语是鹰语的人教鹰语肯定比母语不是鹰语的人教的好。
这也是不对的。
会说不代表会教,事实上,很多留过洋的华国教师比外教教的好。
他们走过这条学习的路,所以知道学生们容易在哪里犯错,哪里不容易理解,知道每个地区的口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口音,以及如何纠正。
就像教小朋友学走路一样。
一个学过走路的老师,知道哪里有石头,哪里有转角,怎么迈过去,比一个天生就会走路,只靠本能就能迈过石头的老师有用多了。
因为不了解,佘市委起初并没有把欧荣交给他的资料当回事,直到多个厂的机器发生故障,而翻译人员不够了。
他们全都给派出去帮工人们翻译使用说明书去了,一个空的都没有。
零件厂厂长直接跑到市委去要人,拖拉机厂又做出来五台拖拉机,眼瞅着要出厂,就差最简单的组装环节,组装还就差他们厂里的最后一批零件,结果生产零件的机子坏了。
这不是耽误一个厂,是耽误两个厂,零件厂的机器不修修好,以后还会耽误更多厂。
厂长不得不去市委施压,要人。
这年头,上过大学的大学生都不好找,更别提懂洋文的了。
那些留过洋懂洋文的几乎全是大学教授,他们自己都有那么多工作,还要多做一份翻译工作,给他们十个影分身都不够啊,为了翻译这批说明书,大学英文都停课了。
哪里抽的出来人?
可解释有用吗?
零件厂厂长往佘市委的办公室地上一坐,耍起了无赖:
俺不管,反正你是市委,你得给俺想办法,不然明天农机厂老薛来找俺,俺就带着他来找你。
天天来,天天来,你一天不给俺找翻译,俺就天天来。
往后别的厂缺零件了,来找俺,俺通通把他们往你这带。
零件厂厂长是真的难啊,他是生产零配件的,所有东西的零配件都归他管,机器没故障的时候机械厂,农机厂,车厂,船厂等等。一个个的全朝他伸手,这他都生产不过来。
机器坏了还了得?
别人给他压力,他只能给市委压力了。
佘市委这才突然想起来,他有一份现成的翻译啊,懂洋文的不好找,认字的还不好找吗。
于是佘市委从办公室拿出一份厚厚的文件袋说:
翻译的人是真找不着,不过我这有一份翻译好的资料,里面哪个厂的都有,你自己找你们厂的,找到了抄一份儿,自己研究怎么修吧。
记',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