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夫人逼于无奈,只得回京,因在路上颠着了,至慧宝寺便觉下腹不适,亏好遇着苏鉴请了产婆……
想起这些往事,苏夫人心下是埋怨婆母的。若不是婆母百般作状,自己当年何至在路上吃尽苦头,又何至于抱错了娃儿。
夫妻商量了半天,便去跟苏老太太说了此事。
苏老太太一听,哭天抹泪道:这可怎么是好哇?周家要是知道玉姐儿不是咱家亲生的,还肯认这门婚事吗?还有,养在乡下的姐儿,纵然认回来,能跟亲自养大的一样吗?若被养歪了,是一个不懂礼的,带出去是要被笑的。
苏逸明无奈道:母亲,还没见着人,或者人家也当手掌肉,好好养着呢!
苏夫人按下心底对婆母的不满,接口道:总得先接回来,没得让亲女儿在乡下受苦的理。
苏老太太犹自道:但周家那头……
苏逸明道:周家是世家大族,一向讲理,自能理解此事,到时两个女儿,由得他家选一个就是。
石泉村。
眼看苏立秋一直说不成亲,胡氏终于上门说项了,跟杨氏道:你家算是好人家,秋姐儿识得字,现也干得活,你道正经人家为什么不来提亲?
杨氏一听这话,心下一惊,忙忙倒茶递给胡氏道:你就指点一下我们吧!
胡氏左右看看,这才贴到杨氏耳边道:知县家是什么人啊?他家当年想为大公子定下秋姐儿,结果你们让他家碰了钉,他家能这样过去?自然会放风出来,让一些正经人家不敢来说亲,到最后,你家不就得上赶着,把秋姐儿又送他家去么?
杨氏变了脸色,喃喃道:原来如此。可我们也斗不过他家,这要害了秋姐儿一辈子啊。
胡氏道:照我看,你们也是死心眼,知县家大公子的媳妇眼看已是不成了,你们就让秋姐儿过去服侍一下又怎么了?嫁给知县家大公子当续弦,不比嫁乡下这些人家强百倍?你家要愿意,我可帮着先跟罗太太说一声,请罗太太帮忙周旋。
杨氏犹豫不定,待晚间,跟苏鉴和苏阿婆商量了好久。
胡氏见杨氏犹豫,早就去跟罗太太通了气。
罗太太当即就去禀了知县夫人,笑道:苏家就是缺一个台阶,给了阶子,有了脸面,也就答应了。
知县夫人想着大儿媳妇病成这样,就需要苏立秋这样贵人格的前来冲一冲喜,想了想道:过两日我便派人去苏家接秋姐儿,只说我想她了,让她过来一趟,过后的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两日后,知县夫人的马车', '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