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寡后我重生了: 守寡后我重生了 第186节元祐帝突然转过身去:你们退下,朕单独想想。
陈廷鉴、何清贤:是。
两人走后,元祐帝再也控制不住,发出一声极力隐忍的抽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他有父皇,可父皇离开朝堂后,大部分心思都在女色上,在他这里用的最大的心思,便是与母后一起,帮他选了陈廷鉴为师。
他有母后,母后严厉胜过陈廷鉴,完全把他当一个皇帝看,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母后肯定也会为他筹谋,可母后能做的有限,她也要依赖陈廷鉴。
陈廷鉴,陈老头。
元祐帝怨过他恨过他,最厌恶的时候巴不得老头被陵州那场洪水卷走。
老头的能力毋庸置疑,但当何清贤提出官绅一体,当何清贤唾骂老头老奸巨猾不敢得罪天下官绅时,在那一瞬间,元祐帝居然也认同,并且觉得何清贤才是真正的爱国爱民。
可老头刚刚的话,突然让元祐帝明白,老头心里不但装了朝廷与百姓,也装了他。
何清贤憧憬的是吏治清明百姓富足,老头看到的,是他能够为朝廷为百姓为他,做到的最好的一步。
烧着地龙的御书房内殿,少年皇帝取出帕子,偷偷地擦掉眼泪。
臭老头,还是瞧不起他,老头走的时候都得七八十了,那时他也三四十岁,怎么就不能独当一面了?
冷静下来,元祐帝翻出镜子,确定眼圈没有异样了,再叫两位阁老进来。
陈廷鉴、何清贤重新站在了皇帝面前。
元祐帝直言道:朕意已决,推行宗亲官绅一体纳粮与摊丁入亩之策,还请两位阁老与内阁早日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新政细则。
何清贤看向陈廷鉴。
陈廷鉴垂首,恭声道:臣遵旨。
元祐帝再看向何清贤:此法虽是阁老所谏言,但具体推行还是要以先生为主。
何清贤从没想过要争这个,应道:臣明白,臣愿为皇上、陈阁老驱使。
元祐帝:这条路甚是艰难,还请两位保重身体,辅佐朕多走一段路。
两位阁老同时跪下,叩首领旨。
朕还要去知会母后,你们先退下吧。
陈廷鉴欲言又止。
元祐帝递他一个无须担心的眼神。
陈廷鉴便与何清贤退出了乾清宫。
宫道漫长,何清贤依然挨着陈廷鉴走,低声道:你要我进京,怕是早就料到会有今日了吧?
他知道陈廷鉴同样痛恨藩王、贪官这两大毒瘤,老谋深算的,举荐他入阁大概就是为了找个帮手。
陈廷鉴看看他,忽地一笑,高深莫测的那种。
何清贤:什么意思?
陈廷鉴不想说。
一直到了宫门口,何清贤拦在车前不许他上去,陈廷鉴才上下打量他一眼,淡笑道:早两年,我一直都以为,咱们怕是要在九泉之下才能重逢。
何清贤:……
第171章
戚太后住在乾清宫后殿。
最初她是住在慈宁宫的, 考虑到皇上刚登基时还小,内阁便请戚太后移居乾清宫,方便照顾元祐帝起居。
先帝就两个儿子, 一个当时已经就藩,宫里就小皇帝一个, 金贵无比,当然由太后照料才能放心。
戚太后确实也将儿子照料的很好,这几年元祐帝连风寒咳嗽都没得过几回。
离开御书房,元祐帝直接来了后殿。
戚太后在看佛经,只有两个宫女静静候立在两侧, 室内一片安静祥和。
儿臣见过母后。元祐帝走进来, 笑着行礼。
戚太后早已放下佛经, 看看眼前长身玉立的儿子, 既有先帝那般挺拔的身形,又继承了她与先帝容貌的长处, 当真是翩翩美少年, 且雍容华贵。
坐吧。
元祐帝便坐在了戚太后一侧, 母子对视一眼,元祐帝主动道:母后, 方才朕在御书房召见了先生与何阁老。
戚太后:为了税改的事?
元祐帝:是, 朕更想用何阁老的法子,刚刚先生也同意了。
他将陈廷鉴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母后。
戚太后默默转动手腕上的檀木佛珠,看看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儿子, 戚太后道:如陈阁老所说, 这条路千难万难, 你不怕, 母后很欣慰, 只是其中的风险,他们还是没敢说得太明白。若各地都有造反起事者,若其中有人成了火候真的威胁到朝廷,若宗亲、官绅、百姓、京官一起骂你,你会不会怕,会不会悔?
元祐帝:大概会怕,至于悔不悔,要看最终是他们赢,还是朕赢。朕赢了,前面再难后面都会痛快,朕输了,大不了将这天下让人,反正就算不改革,纵容宗亲、官绅鱼肉百姓,老祖宗的江山终究会变成别人的江山,古往今来,一朝一朝都是这么更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