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小饭馆[美食]: 乡间小饭馆[美食] 第64节正是因为穷,他们才会有这样的陋习。
清河村,还需努力脱贫致富。
她敛气,发现小夏小秋没怎么动筷,她说:你们怎么不吃?
视线从狼吞虎咽的小伙伴们身上收回来,小夏低声对袁如珠说:我……不饿,让他们多吃点吧。
小秋也点点脑袋,让他们吃。
另一边桌子上,李长贵和吴桂芳看着不停抢菜的村民。他俩互相对视一眼,而后便不再怎么夹菜,把菜都让给着急抢菜的村民们。
袁如珠抿着花生牛奶,用勺子去挖蒸糯米。泥巴色的老式土碗里,蒸得晶莹的糯米香气绵绵,里面撒着葱花,碗底垫着软糯的土豆。因为里面没有肉,所以孩子们没怎么吃这道菜,袁如珠倒是挺喜欢吃这道菜。
撒着葱花,垫着土豆的咸口糯米,着实合她的口味。
她吃着香糯的糯米,此时新郎新娘来送红包了。收了红包后,袁如珠撂筷退席。
吃完酒席,吴桂芳和李长贵继续留在这里跟别人唠嗑,小夏他们也留在这里跟其他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袁如珠没在这里多停留,打了声招呼后回了家。
院门一打开,小白和嘟嘟就扑了上来。她撸了撸狗狗,歇息片刻便去灶屋练厨。
晚上开席,袁如珠吃完席就要走,吴桂芳拉住她,说:等会儿要放烟花,看完了再回去吧?
王家买了不少烟花,烟花整整放了二十分钟,看了会儿天空中绚烂多彩的烟花,袁如珠低头一瞧,见坝坝里所有人都望着天空。明亮灿烂的烟花彩辉映在每个人脸上,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她微微扬唇。
翌日清晨,吴桂芳将洗得干干净净的桃子递给袁如珠,珠珠,记得把核留下。
好。
今天是立秋。桃有逃的谐音,立秋食桃,有逃避灾祸之意。桃子吃完留下桃核,等到除夕时,丢进火炉里烧成灰烬,就能保佑接下来这一年远离灾祸和瘟疫。所以每每立秋这一天,总是要吃秋桃的。
我先去跑步,跑完回来再吃。
晨练途中遇到村民,村民说:如珠,王家那边已经开早席了,快去吃席!
今天不去了。
不去了?那多划不————村民把没说完的话咽了回去,本来他想说不去吃的话划不来的。一般挂了礼金之后,村里人都会拖家带口去吃席,而且不只是吃一顿,酒席办多久就吃多久,就是为了把礼金钱吃回来。
如珠这女娃能干,很能挣钱,他们家估计也不在意这点礼金钱,所以不去吃席也不会觉得划不来了。他目含艳羡,要是自家女儿也能像如珠这样能干,他就能和李长贵他们一样,天天享福了。
袁如珠跑完步回家。院子里,小夏蹲在屋檐下,一脸惆怅。
袁如珠挑眉,怎么了小夏?
今天立秋了。
嗯,立秋?立秋怎么了?
暑假已经过去一半了。
原来他一脸惆怅是因为这个,袁如珠失笑,暑假作业做完没?
早就做完啦。小夏托腮,暑假过得好快呀,再过二十几天,我就要上六年级了,上完六年级,就要上初中了。说到这里他的语气蔫了下去。
怎么,不想上初中?
去镇里上初中,就不能每天都回家了,只有周末才可以回家。
原来是不想离家。袁如珠摸摸他的脑袋,说:怎么不能每天回家?来回也就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而已,可以每天回家的呀。
村里的孩子去镇上上学,基本上都是住宿在学校里的。每天回家要花车费,还费时间,实在是划不来。最主要的原因是费钱。所以村里的孩子去镇里上学惯例都是要住宿在学校里的。
袁如珠略一思忖:以后你要是不想住在学校里,就每天回家吧,家里也不缺那点车费钱,或者,等以后我们买车了,可以天天送你上学。
说到此,她捏捏下巴,是时候买辆车了。
袁如珠立即和吴桂芳李长贵说了买车的事。
吴桂芳:现在就买?
可以现在买,也可以拿到驾照了再买,幺姨幺姨爹,你们俩去学车吧,我现在没时间学,你们可以先学了。
李长贵语气有些雀跃,行。
我就不学了吧,长贵会开车就行了,吴桂芳摆摆手,我就不学了。
也行。袁如珠转头问李长贵,幺姨爹你快点去学车吧?
啥时候去?
现在就可以去。
可我要是去学车的话,店里的活咋办?
再招两个人吧。
商量好学车事宜,袁如珠把手里剩下的桃子啃完,桃核留存下来。
关于立秋,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
孟秋时节,得多吃肉,补充因伏热而流汗的亏虚,提高免疫力。牛肉羊肉很是滋补,所以立秋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牛肉羊肉。
羊肉就炖汤喝吧,牛肉的话……袁如珠思索半晌。
尖椒牛肉!小夏举手,做尖椒牛肉吧!姐姐炒的尖椒牛肉可好吃了。他还想吃姐姐做的尖椒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