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读书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二十八章 来收你们了!(1 / 1)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

《1937》次周实现逆跌,票房有很大可能破十亿。

这个票房相比三通娱乐的爆款来说,不算现象级,但对于这个类型来说,绝对是现象级。

震惊了许多人,包括沈三通。

三通大厦。

窗外雾霾笼罩,玻璃展柜里陈列着电影海报、唱片,以及有意思的道具纪念品,不同于老派的沉稳,沈三通的办公室充满运动和活力元素。

算法倾斜,大V带节奏,推流方式要聪明,不能太粗暴,一点点来,直到掀起一场基于电影的大讨论!

沈三通敏锐捕捉到了舆论节点的到来,下令吩咐微博和洞天等平台高管,将这波情绪引导起来。

形势和人心出现了问题!

多年斗争,终于迎来了一个阶段的胜利。

《1937》票房的成功,最为震惊的是观众。

原来不炒作激情戏也有票房,原来苦难可以化为力量,原来不只是自己,还有很多人支持这样的电影

当思考到这个层次的时候,思潮进一步变化。

一直以来都是观众反思、背锅。

这一次,观众开始对号入座。

先是《1942》,遭到了观众审视。

这部电影被誉为冯晓刚艺术生涯中,最有良心的一部影片。

2012年11月29日,比《1937》早两周全国公映。

讲述了上世纪40年代,河南因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300万人遭受饥饿,而流离失所的故事。

倾注了冯晓刚无数心血,且投资额巨大,云集了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几十位明星加盟。

结果票房表现并不理想。

首日票房约 />

按照两周票房表现,《 />

影片制作成本超过 />

票房是成本的3倍才能盈利,按分账比例计算,片方实际收入约1亿多,明显亏损,算上宣发,亏损上亿。

去掉水分,也有大几千万的亏损。

失败了,自然要分析,是谁的锅?

《1937》上映之前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题材的锅。

沉重。

聚焦1942年河南饥荒的惨烈历史,主题压抑且缺乏商业娱乐元素,与同期贺岁档观众的轻松观影需求形成反差。

观众对影片的评价呈现两极化,认可其历史厚重感与艺术价值,但批评节奏缓慢、情感冲击过于残酷。

再加同期竞争激烈,光棍节档期,11月9日有王然执导的《失恋33天3》。

贺岁档前站,11月22日,有李铵执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

同期还有陆钏的《王的盛宴》,两部历史题材影片形成内耗,分散了观众注意力。

观众对苦难叙事的接受度有限,尤其贺岁档期间更倾向于喜剧或商业大片,如冯小刚此前的《非诚勿扰》系列。

影片宣发也出了问题,强调民族苦难,观众不爱看。

不能有效转化为市场吸引力,反而加剧了观众的观影心理负担。

涉及国民党政权腐败与历史敏感议题,部分观众对其历史解读存在争议,间接影响传播效果。

以上种种,导致《1942》成为了冯晓刚导演生涯的滑铁卢。

相较于其此前作品,《唐山大地震》的高票房,《1942》成为冯晓刚职业生涯中少见商业失利案例。

得出结论。

中国观众不吃严肃历史题材这一套,没有审美能力。

观影主力从80后变成90后,这群小孩、年轻人,不理解老一辈的伤痛,只懂得娱乐至死。

观众不行!

品不出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中国电影市场不行!

对严肃历史题材看法具有局限性。

不过小钢炮勇气可嘉,敢于尝试,实现了个人创作从商业喜剧向历史正剧的转型尝试。

尽管市场遇冷,却为中国电影留下了深刻的现实主义印记。

以后大家不要吃力不讨好了,不要再拍这类的电影了,民族苦难还是留在纪念馆吧,不要传播了。

然后。

《1937》来了!

同样的严肃历史题材,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不比河南饥荒轻松,但是首周票房超过《1942》全周期票房。

似乎,也许,大概率.

不是观众没有审美能力?

也不是电影市场不吃这一套?

有没有可能,只是可能,是电影不行啊,或者从业者有点问题?

也不是质疑谁。

同样的题材,观众自然会对比。

《1937》与《1942》显然在历史观和叙事角度上存在极大差异。

《1942》死气沉沉,带着历史循环论与宿命论的基调。

展现了饥荒、腐败、民众苦难等灾难在历史中不断重演,暗示社会问题根植于结构性痼疾,难以通过

个体或单一事件改变。

国民政府救灾迟缓,官员贪污腐败,导致饥荒蔓延。

灾民在逃亡中逐渐丧失希望,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极端现象。

结尾字幕提到1943年河南又丰收,暗示苦难被遗忘,问题未被解决。

全片充斥压抑与无力感,最终未给出明确出路。

传递的只有历史是死板的动态循环的悲观论调。

自上而下的俯瞰视角,通过灾民、政府、记者、外国传教士等多重视角,展现灾难的全貌,但个体命运被宏大叙事稀释。

角色多为被动承受者,如老东家范殿元最终失去一切,充满无力感,丝毫不见个人对历史进程的主动影响。

白修德拍照揭露真相,与国民政府无动于衷形成明显,进一步暗示个体努力在体制性腐败前的徒劳。

很明显,《1942》的历史观是封闭的,历史变成了无法打破的循环。

结尾的丰收与遗忘,暗示苦难的重复到来,未来缺乏变革的可能。

电影揭露了历史伤疤,批判权力腐败与人性异化,但未提供解决方案。

无论是冯晓刚还是原著作者刘震云,他们的历史观点,历史只是镜子。

摆在那里了,也就结束了。

而同样的严肃历史题材,《1937》则彰显了历史能动性。

通过普通人的求生与觉醒,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苦难中孕育着希望。

陆大川兄弟通过伪装、贿赂、组织自救等方式在绝境中求生。

南京城内,集体力量在觉醒,盐帮、棺材铺等民间组织形成互助网络。

电影的片尾彩蛋,新四军兵工厂的工人通过技术革新支援抗战。

展现了历史进步的必然性。

通过工业崛起、民族觉醒等画面,暗示组织起来的人民能改写命运。

电影虽直面血腥与绝望,但始终穿插希望线索。

不是解构,而是建构。

最终落脚于民族精神重构的积极主题。

视角自下而上,聚焦普通人,以印刷工兄弟为核心,通过其微观生存细节反映大历史。

逐步从个体升华到集体,陆水生从逃亡者成长为兵工厂技术骨干,个人的觉醒,也象征着底层民众从求生到觉醒的转变。

《1937》不仅是以史为鉴,不只是照镜子,还要正衣冠,面向未来。

历史观是开放的,具有活力的。

从始至终强

调苦难是重构民族精神的基石,历史伤痛最终能够转化为凝聚力和行动力。

经过电影的艺术化表达,将历史苦难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载体。

而且观众的共鸣,是在观影节奏,以及故事呈现,对观众友好的叙事中悄然完成。

形成了《1942》和《1937》的叙事分野。

从历史看,1937年更为黑暗。

汪精卫曲线救国为何影响如此之大之坏,因为真绝望,漆黑不见五指。

到了1942年,也绝望,但是日寇已经尽显颓势。

同时,共产党的力量也显露出来了。

但这些并未在《1942》上有所呈现,影片弥漫着无力和沉寂,和《1937》截然相反。

说的再直白一点,《1937》是我的困难,通过人民史观与艺术升华,完成了从控诉苦难到重构精神的跨越。

而《1942》是他的苦难,止步于对历史循环的冷峻凝视,站在岸边。

叙事的分野,自然带来了票房的分野。

《1937》获得了观众的支持,首周四天票房比《1942》上映半个多月还要高。

如果没有《1937》,没有审美能力这口锅观众要一直背下去,这个题材也会冷下去。

然而,当戳破电影圈以及媒体圈自说自话之后,会发现中国观众是友善的,有审美能力的。

《1942》题材绝望,叙事也绝望,节奏感差劲,但依然有很多观众捧场,票房也不低,只是相对于冯晓刚的小品喜剧,以及成本来说低了。

说明只要电影有优点,观众就会支持。全世界找不到这样好的观众。而有些导演有些公司一而再,再而三的辜负。

不仅辜负,脏水还要泼到观众身上。

花钱找罪受!

类似的事情不止一次发生,观众不知道被PUA了多少次,泥人还有三分火气,观众是真的生气了!

不能让陆钏跑了,一点点把节奏提升上去。沈三通目光落到了还在上映的《王的盛宴》,主要是陆钏大佐有一部同题材同类型的电影。

已经有观众进行了对比,但缺乏有序的引导,打击感不强。

沈三通要给陆钏大佐上上强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