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读书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十三章易中田是个好作家,曹操不行(2/3)(1 / 1)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不仅是没收押金。

情节严重者,以后不给采访机会,全面禁入。

所以氛围很好,问的都是正经问题。

有记者继续问道:沈导你曾经在立项大会上,对曹操的评价不高。而易中田教授,却对曹操评价很高,你看过《品三国》吗,现在是否改变了想法?

今年正月十五,易中田在CCTV-10的《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解历史。

制作并播出《易中田品三国》节目,每周一期,大获成功。

一时间,易中田和三国成为当下人们议论的话题。

易中田一时成为文化界的热点人物,有关易中田的报道频频见于报端。

他所带动的文化热点被媒体称之为易中田现象。

《心惊报》开辟专栏谈论易中田现象。

《三连生活周刊》的一篇学术超男易中田,让易中田又增加了一个头衔。

易中田不只是做节目,还出版了同名书籍《品三国》。

沈三通前世对易中田的看法,总的来说,不是很负面。

只是很典。

符合他对一些文人的认知。

现在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很讨厌这个人。

首先。

沈三通前世就掌握一种技巧,从团建来判断一件事一个人。

团建。

也就是数字生命的群体性活动。

如果东大一项技术,立刻遭遇大量的攻击。

各种污名化,弱智言论,看得人血压升高,话术都差不多。

那么大概率这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如果一个人,比如研究历史的,写的。

爆出了诸如弄虚作假,污名化一些正面形象,心思歹毒,证据确凿。

立刻有大量账号为之辩护。

什么真敢说至少敢说真话对得起良心文学无国界。

那么这个人绝对是人渣。

职业水平糟糕透顶,因为没有可吹的,只能吹主观感受。

往往这类人也没有人品道德可言,就是渣滓。

这个技巧,沈三通屡试不爽,没有过反转。

因为数字生命不看结果,只为数据KPI服务,很弱智。

放在现在,后世的某乎就相当于如今的一些媒体。

新京澎湃又三联,红星凤凰新周刊。中新中青皆是鬼,云在天边贼在南。

心惊报、三联这一类媒体,捧易中田,沈三

通就觉得大有问题。

说白了,就是颠倒黑白,解构、抹黑正面历史人物,去道德化,鼓吹投机,制造焦虑,增加社会运转成本。

刘备历史上风评一直都很好,从古到今都很好。

只是易中田冒出来,踩刘备捧曹操。

然后心惊报等媒体跟进,大造声势,刮起一股怪风。

不仅是刘备,连诸葛亮、关羽等都被说成阴谋者。

这股风气,直到十几年后,刘关张风评转好,才回归正常。

阴谋论一点。

结合吴语森《赤壁》,本子演诸葛亮,简直是组合拳。

可能没有具体人在背后操控,是整体文化失守下,形成了巧合的连锁反应。

沈三通对这样的问题毫不含糊,也不客气。

他重拳出击道:我之前接受专访说过,根据宇宙熵增定律来说,毁灭、解构、破坏是简单的。

创造、建设、凝聚共识这些秩序向工作,是困难的、复杂的。

《品三国》我看过,易中田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品三国》是很好的古代文学再创作。

一张黑纸之上,一点白,很耀眼,很突出,很易于传播。

一张白纸上,一点黑,也是如此,很吸引人注意。

《品三国》的创作方法,我觉得和一些影视剧里面,喜欢设计让正面人物变坏,或者爱上负面人物一样,都是很讨巧的创作技巧。

电影则不同,不能不带脑子。

观众买票,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在电影上,会很注重逻辑。

我做过调查,如果回到三国,是愿意跟着曹操混,还是跟着刘备混?

百分之九十多的调查对象,选择跟着刘备。

从故事上来说,曹操确实是很好的创作对象,但是回归逻辑,就很难喜欢他。

为什么一听说曹操来了,老百姓跟着刘备跑?

原因很简单,曹操屠徐州两次,前前后后屠了40万人。

而刘备是真的仁慈,历史上,无论在哪个乱世,刘备这种人都是少有的。

我在立项大会上说过,三国这段历史,除了蜀汉团队之外,和五代十国没有区别。

曹操所谓真性情,也就是欺负大部分人不怎么了解五代史罢了。

曹操干过的包括屠城、杀俘、盗墓、吃人肉、残害士人、放水淹城等一系列行为,几乎都可以在五代史上找到对应案例。

大部分回到三国,去做被借人头一用的军需官,也是高看自己。

大多数人不过是曹操屠城之下的死难平民罢了!

曹操是什么样的人,可能跟刘备有关,跟孙权有关,跟献帝有关,但跟普通人没有一毛钱关系。

他是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而我们只有自己家,但他妈还要屠城。

沈三通继续道:没见过真小人,所以以为真小人优于伪君子。

好比古惑仔,我在石头里主张解构古惑仔,就是反感浪漫化小痞子、小混混。

进社会遇到各种真小人后就知道,伪君子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刘备一辈子始终如一,已经不是伪,而是真君子。

我们不能叫他伪君子,就好像一个人一辈子没杀过人,你不能再说假装他不杀人,人家真没杀人。

同样的,一个人揍人,抢别人的功劳和升职机会,把锅甩了,脏活累活给伱干,一句伪小人,也不是理由。这就是坏人。

沈三通道:我觉得我的《赤壁》有了更现实的意义,不能任由人去颠倒黑白。

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能混淆,更不能颠倒。

去给坏人找亮点我可以不管,但我坚决反对解构好人,给好人泼脏水。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道德是社会的润滑剂,做好人可以没有物质好处,但不能再有道德负担了。

鼓噪做好人有道德负担的风气,这是要把社会带到哪里去?

一旦道德被击穿,没有人可以置身之外,所有人都要承担成本。

沈三通是有很大影响力的,特别是在八零后群体。

所以他用很长时间,来说明这个问题。

他说这些话已经不是回答记者,也不只是电影。

而是借这个机会,对年轻群体喊话:在我看来,评价一个人,说到底,不过是两个方面,个人品德、社会公德。

个人领域,即私域。以及公域,也就是公众领域。

也可以说是个人品行和社会关系。

我刚才对曹操的评价只是从个人领域,个人道德。其实这不是重点。

对普通人来说,个人道德好坏,很重要。

有一些乐于助人的,甘于奉献的无私之人,也有一些穷凶极恶的坏人,但都是少数少数。

大部分人是半白不黑,为了生活,随着现实挣扎摇摆

普通人最出格的也就是违法不犯法,仅此而已。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做好自己就足够了,对得起良心。

一个普通人有良心,我们就可以给他很高的评价。

但对于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社会地位很高的人来说,个人品德不是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

我们当然希望掌握大量社会关系的人,是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但实际上,更需要的是,是一个能够承担起相应社会责任,并且把自己责任履行好的人。

我们不能把大人物当做普通人,审视大人物,个人道德只是很小的点。

从个人道德来说,曹操很糟糕,但曹操私德上的问题,相比公德都只是小问题。

从社会角色来评价,曹操这个人,他承担好自己的历史责任了吗?

很显然没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