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读书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一章:千古一帝的名号(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 盖子必须捂住。

越少人知晓越好。

李承乾冷静下来后,不由懊悔,自己冲动之下,竟然犯了蠢。

自己下太子教令干什么?

无缘无故的,难保有人会去深究背后的内情。

稚奴!

李承乾朝外喊道:马上去把长孙冲叫回来!

快!

长孙冲的声音在外忐忑响起,殿下,臣还在!

闻言。

李承乾松了一口气,他看了一眼长乐。

长乐有点欣慰道:这家伙还算长了点脑子。

李承乾摇头不已。

你先去宫里,记住一定要劝陛下冷静。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闹出大动静来。

长乐点头:明白了,我这就去。

长乐出去,看了一眼长孙冲,他马上又面对上李承乾的目光。

这次做的不错。

李承乾也不责怪他,没有立即去办。

这事再快,也快不到哪里去。

毕竟是要去吐谷浑的,哪能话说完,那边就能把人给抓了啊。

也不耽误这点时间。

他道:下次,我再有冲动的情形,希望你也要有刚才的眼力界。

是!

长孙冲庆幸的点头,他暗暗跟李治对视了一眼,投去感激之色。

李治暗自纳闷,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太子哥哥这么失态的?

太极宫。

一阵东西乱砸的声音响起。

李世民大好的心情,彻底败坏。

长乐劝说道:父皇,太子哥哥说要把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还请父皇息怒,当务之急是怎么把这件事情处理好。

李世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强行冷静自己的情绪。

奸夫淫妇!

我大唐的脸,都要被他们给丢尽了。

李世民喘着粗气说道:我会下手敕,让李义府回长安述职。

你用想念弘化公主的名义,请弘化跟忠烈来长安。

长乐应声,知道这个理由是对外的说法。

冒然把李义府抓回来,反而会把传闻坐实了。

父皇,到时候如何处置?

长乐忧心的说道。

是杀?还是用另外的手段?

这都极为棘手的。

交给太子去办吧。

李世民揉着眉心,他怕见到人,会忍不住怒火直接下令把人给砍了。

长乐离开后,李世民犹豫了半天,还是没把李君羡叫来。

……

弘化的事情,除了李世民,李承乾,长乐外,再无他人所知。

李世民下手敕,让李义府回长安述职,虽是有点费解,但想到那边的钱袋子,陛下有这样的心思,也是正常的。

李承乾对李世民的安排,也没有意见。

确实只有这种不动声色,正常的行为,才不会引起过度解读。

按照他之前的想法,把人抓了押送回长安。

谁不会去猜测背后的缘故啊。

那样是不打自招。

当然,他知道要想压住一个热点,那么就要用更大的热点。

大朝议首次提出来的以李世民为核心的大唐精神,在《大唐帝国报》的引导上,成为朝野内外热议的重点。

其中紧密团结在以李世民英明领导的旗帜下的精神与思想。

李承乾下教令,奏请李世民御批后。

要求朝中各司官吏,地方官府,军中将士都应该进行统一组织,认真学习这一精神思想,牢记这一精神指导。。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举措。

引起极大的热议浪潮。

李世民极为满意,李承乾也达到自己的目的。

文武官员,不管怎么想的,在这样的要求下,他们也只能是执行。

今日请张师与诸位前来。

李承乾笑着对张士衡等人说道:是希望你们能整理出一份集陛下的思想于大成的总结出来。

这一思想,往后会成为大唐施政治理天下的指导方针。

孤的想法是,要让全天下的臣子百姓,在思想与精神上,与陛下高度统一……。

张士衡等人严肃无比,认真倾听。

这事,换了他人说不定还不好办,但他们正好专业对口啊。

殿下,此思想总结,是不是可以写入《唐礼》之中?

张士衡问道。

自是应该的。

李承乾说道。

这要不写入唐礼,那唐礼还叫唐礼吗?

臣等明白了。

于志宁面露迟疑之色,他是礼部尚书,这事是绕不过他的。

再说他本来就是《唐礼》编写的主要成员。

殿下,只是这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

还请殿下指教。

闻言,众人也是神色一动,精神与思想?陛下的思想精神,他们如何写?从什么地方写?

这一点不难。

李承乾轻笑道:从陛下参与的朝中事务,以及下达的诏令等等方面入手。

当然,你们也要去找陛下,听听陛下是怎么想的。

明白了吗?

指明方向就成。

他不可能手把手的教。

再说了,这些名士,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笔杆子,完全不用担心写不出来。

张士衡等人也是一点就通,明白方向后。

他们第一时间去太极宫觐见李世民,得到应允,还可以观看,经过一些删减的起居注。

比如宫闱之事,就不是他们能看的。

此后,他们分工明确,每天都有一人跟随在李世民身边,记录一些言行思想。

李世民对此是欣然接受,他以前还觉得有人记起居注很不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