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读书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三章:长孙无忌心思,流放之路(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 长孙无忌怎么可能走,他也知道高士廉在气头上。

任谁错过这等可名望大涨的美事,心里都不会平衡。

哪怕自己是可在史留名,可谁会嫌弃更胜一筹呢?

高士廉的心情也平复不少,没有刚才那般激动,他品着茶,一言不发。

长孙无忌道:太子未尝没有敲打的意思,他可能是在为那事表达不满。

高士廉点头,喟然道:应该是了。

是我没办好。

为太子选美人,却闹成那般局面。

太子丢脸,山东士族那边也没讨到好。

这简直是一件极其错误的政治行为。

甚至演变成为一次极其严重的政治斗争。

他高士廉犯下了,他自己都难以接受的过错。

不过太子还是念着亲情,给了舅父机会的,只不过当时舅父的反应,让太子更加不满。长孙无忌道。

当时,太子没点名要房玄龄,大概的意思,就是在情况不明的背景下,给高士廉一个机会。

因为毕竟是舅公嘛,都这么支持太子了,肯定是要为太子的主张摇旗呐喊。

可高士廉却并没有,等到魏征横插一脚,出言激将,他也没有表态,反而逼得房玄龄在那般情况下,硬着头皮站出来,领了做报告的差事。

从站队来说,他只想着自己,政治觉悟错误。

他根本没意识到,太子发话,不管会带来什么后果,他自己都该无条件的发声支持。

可以说,归根结底还是高士廉私心作祟,没有摆清楚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定位。

所以,把机会拱手让给也不愿意的房玄龄。

高士廉仰头靠着椅背,闭目假寐,但神色却很痛苦。

如今,朝中当臣子的,我们这些当外戚的。

是夹在陛下与太子之间做事。

不说左右为难,但也多了一个要体恤的君王。

许多事情,不像以前那么随意简单。

还要多多的考虑君王,少考虑自己。

做好君王要做的事情,才是自己的本分。

长孙无忌缓缓的说道:尤其是我们这些外戚。

陛下对外戚插手,百官对外戚干政,都有极大的抵触。

我这次能坐上民部尚书,有陛下压下议论,也有太子的抬举。

高士廉没有说话,他也明白关节所在。

长孙无忌的起复,绝对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背后若没有太子的推动。

想要出山掌权,是绝无可能的。

别看高士廉是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也能在李世民跟前进言献策,实际上能帮到高士廉的,并没有长孙无忌任民部尚书的更多。

长孙无忌当尚书掌权,无形之中也加重高士廉在朝中的话语权。

长孙无忌说到的本分,就是对太子的信任与支持。

连对太子的信任与支持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外戚?

大朝议上,太子逼我代民部许下承诺,定下了八千万贯的收入。

其实是太子要我想办法坐稳民部尚书的位置。

长孙无忌说道:我要不说这个数,陛下会欣喜?陛下面对群臣的非议,怎么堵住他们的嘴呢?

又如何能让陛下安心的,让我坐在民部尚书的位置上?

八千万,是我对陛下任命重用的回报,也是告诉群臣,我的能力只高不低。

只要明年,八千万落实完成,谁还敢对我说三道四的?

有八千万的目的,至少明年,我的民部尚书位置,是不会动摇的。

他道:舅父以前还劝说我靠拢太子,如今我做到了,舅父却是老糊涂,反而要与太子背道而驰吗?

高士廉这才睁开眼眸,与长孙无忌对视些许,道:看来我是真的老了。

等年一过,我就去找太子,去找陛下。

告老还乡吧。

长孙无忌果断摇头,道:不能舅父。

他上去抓住高士廉的手,急切的说道:给我一年的时间,舅父再撑一年。

只要一年,我把民部八千万收入做到,就有可能以此坐上右仆射的位置。

我现在还欠缺火候。

高士廉沉默,对这个外甥的心思,他很清楚。

到手的权力,不想就这么放弃,还想爬得更高。

你就这么有信心?他问道。

我并无绝对的把握。

长孙无忌道:但我要先去太子那里,知道太子的心思。

高明绝对不会坐视不管的。

高士廉道:我还是要向太子,陛下表明心迹的。

我都快七十了,精力是跟不上了。

你也不用担心,陛下与高明,肯定不会这么轻易答应我的。

也是该给你让让位。

希望能如愿以偿吧。

……

贞观十七年,在长安城喧嚣之中到来。

年关之际,各处都是喜庆洋溢,报纸的出现,为这年节,更添一份噱头。

不管是合家团聚,还是走亲访友,都在谈论报纸的内容。

李承乾如往常一样,带着一家人去太极宫团聚的。

今年格外热闹,因为皇子全部都在。

李世民见到这么多子嗣,很是高兴,喝得伶仃大醉才肯罢休。

李承乾也饮的微醺。

他是不怎么喜欢喝酒的,但情到浓时,还是会喝一点。

舅舅,等大年过了,你到东宫来一趟。

李承乾说道。

长孙无忌点头,旋即看了一圈,神色有些复杂,不知道怎么言说

皇子公主,今年全部都在。

却独独缺少了他的妹妹。

春节期间,长安城每天都是热闹非凡。

萧瑀等江南士族,也总算是见识到报纸带来的影响。

可以说,今年春节最大的话题,就是谈论报纸,大谈国策朝政。

报纸作为有文字书写的载体,相比于口口相传,更加具有真实性与探讨性。

口口相传,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变味了,传成另外一番故事。

但报纸有文字,再怎么讨论,也偏不到哪里去。

国公,我们应该回去,尽快落实了。

这一份报纸,我们算是见识其威力,如今是迫不及待了。

面对江南士族们的请求,萧瑀说道:再等一等吧。

等大年过后再说也不迟。

好吧。

东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