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有教无类。
孔师,孤有一问。
李承乾开口道。
孔颖达回道:请殿下赐问。
据孤所知,有教无类,是不分贫富贵贱的。
但为何大唐的百姓,有的人能受教,有的人却目不识丁。
李承乾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百姓连字都不认识,如何明德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礼记所记载的《大学》开篇第一句。
在这话后面,还有: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李承乾并没有把后面的说完,自是有他用意的。
孔颖达微微沉吟少许后,解释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是认为士人该明白自己的道德。
并不是指的普通百姓。
李承乾点头,反问道:那有教无类,该如何解释?
既不分贫富贵贱,又怎么要专门强调士人的道德,却不去考虑让百姓认识到道德呢?
这是否自相矛盾了?
还是说百姓没资格认识道德?
额!
孔颖达神色明显一滞。
他飞快反应过来,道:士人的道德高了以后,才能去教导百姓仁义,提高他们的道德。
李承乾:百姓不能自行通过读书受教,认识到吗?
孔颖达摇头道:百姓愚昧,不思进取……。
他话还没说完。
李承乾就粗暴打断了他的话,孔师,这话不好吧?
百姓如何愚昧?
怎么就不思进取了?
不教而诛是为虐,不能因为百姓没有读书,就认为他们愚昧,这样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
面对李承乾不满的质问,孔颖达急忙辩解道:殿下,识字读书,皆是需要引导,名师传授。
百姓只知耕种,并无多余钱财,去聘请名师,购买笔墨书籍等。
笔墨就是一笔不斐的开支,百姓承担不起,别说购买书籍。
若是一家男子,想要成才,就得专心与学问,无暇他顾。
家里自然就少了强壮,此消彼长,入不敷出,对百姓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说完,他不着痕迹的摸了一把汗。
太子差点把他给带进沟里了。gǎйqíиG五.cōm
这些话他要不说清楚,只怕就算他是孔家后裔,也会遭到不少声讨的。
孤听懂了。
李承乾心头一乐,却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道:闹了半天,就是百姓没钱上学嘛。
既然如此。
百姓没钱,朝廷有钱,朝廷承担他们的学费,补贴他们的家用就可以了嘛。
听到这里。
李二嘴角一抽。
说的比唱的好听。
你当朝廷的钱,是凭空生出来的啊。
想怎么用怎么就用是吧。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李二冷哼了一声,魏征这老家伙是见缝插针,他道:陛下,太子在有些事情上,还是了解太少了。
作为储君,属实是不应该。
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怪异的撇了他一眼,这是指责太子?
李绩也是古怪,魏征怎么跳反了?
所以,臣以为,为了让太子,多了解民生疾苦,该让他多多接触民事。
关于民事奏本,多让太子看看。
这样也好让太子知民生。
卧槽。
搞了半天,你魏征的反转是这里啊。
先说太子不应该。
再让太子接触民生。
这不是要让太子接手政事嘛。
虽然只有一部分。
但有了这个开始,往后其他事,还会遥远吗?
魏征这算盘打的,整个太极宫跟东宫都能听到。
李承乾是处理过朝务,也引得不少人赞赏。
只不过,后来渐渐不在朝事,最近几个月,更是一件事都没沾。
魏征相当于旧事重提,要给东宫太子找事插手政务。
容后再议。
李二不置可否,也没说不同样,也不说答应。
殿内许多人在议论。
这些人都是精英,地主以上阶层的。
他们完全不用操心读书以外的杂事。
只知道,有书看,有名师教导,有笔墨纸砚用。
从来没想过,有的人无书,没有老师,更没有笔墨纸砚,不得学的窘境。
孔颖达道:殿下,纸虽然便宜,百姓想要购买,也是可以的。
但纸不经耗费的,长久下去,百姓吃不消。
笔墨也是如此。
书籍众多,一本两本所耗钱财不多,但十本,五十本,对百姓来说就是天文数字。
殿下说朝廷负责,不说老师如何找,就是笔墨纸砚,书籍的支出。
对朝廷也是难以承受得了。
他说的就是事实。
造纸术出来后,不说是大白菜,但只要想买,是随时能够卖的。
还是那句话,百姓家没有多余的闲钱,也不会去花费在对家庭无用的物品上。
笔墨纸砚,更是连碰都不会去碰。
书籍是看也不敢看。
没办法,这个时代,世家门阀立足之根本,在于垄断教育。
书籍自是重中之重。
许多世面可购买的书籍,是没有注解的,相当于你买到手,却不懂其奥义。
看了也是白看。
有注解的藏书,世家大族都珍藏起来,教导自己子弟,再有名师教导,想不成才都难。
当然,这个才,是相当于普通百姓之家。
识字与不识字,是两个阶层。
李承乾叹了一声,道:孤不敢苟同孔师的说法。
朝廷承受不了,就任用顺其自然?
大学之道,也在亲民,就是告诉我们,道德修好,应该要去亲爱自己的百姓。
朝廷衮衮诸公,难道都是德行不佳,修养不到位的吗?
这么眼睁睁的看着百姓,不知品德修养,仁义忠孝?
我……!
孔颖达差点没一口老血吐出来。
我什么时候说朝堂诸公了?
太子你不能这样搞老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