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爹,你们吃过饭没有?饿死我了!
听到刘嘉的声音,一家子的心全都放了下来。
张桂兰脸上立刻露出喜色,你的孩子,就不知道我们惦记你呀,天都黑了都不着家。
埋怨过后,张桂兰又朝南屋走,赶紧洗洗手,锅里头给你留着饭呢。
刘嘉停好自行车,这不是有事儿吗?平常我可不这样。
刘建业赶紧凑过来问:怎么样?合同签成了没有?没有闹什么矛盾吧?
刘嘉愣了一下。
矛盾倒是没有闹,只不过我用了一些小计策,这事情就完成了。
瞧把你给能耐的,还小计策,不给人家动手就是好的。
看到儿子高兴,旁边的刘玉田也忍不住笑着埋汰了一句。
听说合同签成,刘建业也兴奋的直搓手,一个劲儿地追着刘嘉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刘嘉刚洗完手,张桂兰就端过来了一个盘子。
盘子里放着两个窝头,一节咸菜。
就在外面吃吧,屋里热,我给你盛点玉米糊糊去。
说着张桂兰又要转身,刘嘉急忙阻止。
娘,别忙活了,一会儿我吃完以后自己去盛,你先歇会儿吧。
张桂兰也想听听合同的事情,所以刘嘉刚这么一说,张桂兰就笑着停下脚步。
窝窝头又硬又不好下咽,可是一边吃饭一边讲跟李主任斗智斗勇,刘嘉觉得这窝头也变得好吃了。
刘建业听着眼睛发直,张桂兰也时不时地倒吸一口凉气。
旁边的刘玉田会趁着刘嘉停顿的功夫,瞪上他一眼。
这小子,贼心眼的可真多。
把一个供销社的主任都给吓唬住了!
你胆子也够大的,以后穿帮怎么办?让人家识破是你在耍手段,不合作了咋着?
刘嘉抬眼看了看刘玉田,一点都不在意。
爹,你就放心吧,这件事情既然已经成了,后面肯定不会再出什么事儿。
最主要还是咱们的篮子质量好,咱们村子的巧手能人多呀。
我还想着去图书馆给彩霞弄几本书回来,结果也没弄成,还耽误了好一大会子。
刘嘉只是随口一句话,对面的几个人眉毛又皱起来。
出啥事儿了?怎么还耽误一大会子?
张桂兰眨巴的眼睛问。
直到这时候,刘嘉才意识到自己话说多了。
本来想随便说几句敷衍过去,可面前的三个人都眼巴巴的只盯着自己,刘嘉只好把郭晓兰的事情说了一下。
几个人听得一愣一愣的。
等到刘嘉把话说完,张桂兰他们都没有缓过神。
刘建业首先开口。
三子,你说你去图书馆,帮助的那个姑娘是郭晓燕的姐姐?
嗯。
那郭晓燕的姐姐知道你就是刘嘉吗?
知道,之前我去送钱的时候,我们见过一面。
刘建业还想问什么,旁边的张桂兰已经迫不及待地插过话。
三子,你见到燕儿了没有?她现在怎么样?这孩子在家里歇着呢?还是上班了?
一提到郭晓燕,张桂兰的话就多了起来。
尽管竭力克制着内心的情绪,可张桂兰的声音还是有些哽咽。
担心张桂兰又要抹眼泪,刘嘉不在意地说了句,我没进门,反正人已经到家门口了,也没有必要进去。
张桂兰不说话了。
刘建业倒是嗯了一声。
既然两个人都已经离婚了,再见面也是尴尬。
况且郭家现在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家了,说不定人家也不愿意看到他们。
想到刘嘉去了以后也可能会被人看不起,刘建业也支持刘嘉这样做。
一番话说下来,刘嘉的窝头跟咸菜都吃得差不多了。
看到刘嘉去南屋盛饭,张桂兰悄悄地跟了过去。
娘,你怎么过来了?
哦,你喝饭吧,喝完以后我把锅刷一下。张桂兰一边说一边拿起旁边的炊箸。
手里的炊箸是新做的,刘嘉一眼就能看出来。
娘,这是谁做的?
张桂兰笑笑。
除了你爹还有谁?之前那个高粱的不经用,用了几次就散了,还是这竹子的好用,结实,用的时间也长。
刘嘉盯着炊箸看了看,也跟着笑起来。
这个时候还不实行钢丝球,也没有什么海绵刷,大多数人家都是用高粱或者是竹子绑成一小撮来刷锅。
相比之下,竹子要结实很多,用的时间也长。
刘嘉想着,以后竹篮子的业务如果顺利了,再发展一些其他的竹制品,像笸箩,炊箸一类的估计也能占一些市场。
喝玉米糊糊的时候,刘嘉没有去外面。
张桂兰一边刷锅,一边跟刘嘉说话。
三子,你这合同签成了,是不是去城里的次数就多了?
对,咱们要定期给供销社送货,得往城里跑。
那你还去图书馆借书不?
借呀,我得让彩霞看看那些编织手法,对了,下次去图书馆的时候,我得带上咱家的户口本,办个借阅证。
刘嘉话音刚落,张桂兰悄悄转过身。
三子,娘商量个事儿,你不是说燕儿的姐姐在图书馆吗?娘想着让你给捎点东西过去。
张桂兰的话说得小心翼翼,说话的时候,还时不时地看看刘嘉。
捎啥呀?
你看,咱家的老咸菜煮出来了,去年的咸菜晒得特别好,煮出来,又红又好吃,我想着给燕儿捎过去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