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读书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五章 联合所有可以联合的势力,抗命不遵!(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 整个江南地区,暗流涌动。

自这场会议之后,被逼到绝路上的江南走私集团,决定联合所有江南豪绅的力量,反抗朱祐樘的命令。

若是换成其他皇帝,这场争斗多半只会发生在朝堂上,用政治手段解决,绝不会酿成什么流血事件。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朱祐樘之前,只有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和太宗文皇帝朱棣两位皇帝,执掌兵权,可以号令天下所有兵马。

除此之外,其他皇帝手中的兵权,是时有时无,并且最多是号令京城周围的三大营。

连驻守在北方的边镇兵,皇帝都号令不动,那就更别提南方的卫所军,和常年驻扎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大明水师了。

若是当年宣宗皇帝,真能指挥得动那些南方卫所兵,大明也就不至于在交趾兵败,被迫承认安南独立了。

大明皇帝喜欢玩弄政治手段,平衡诸方势力,例如后世聪明如嘉靖,智极近妖,用成熟的政治智慧,将百官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难道是因为他们喜欢玩弄权术吗?

这还不是因为他们手中并无兵权,他们但凡能够号令十万兵马,那就如同朱元璋和朱棣一样,杀得百官血流成河。

而此刻的朱祐樘,是真能号令数十万兵马,所以这些江南士族们,心里都很清楚。

这件事,绝不可能在朝廷上,兵不血刃地轻易善了。

一旦动手,就如同对朱祐樘宣战,必须要在战场上见真章!

所以,很明显,这些南京的大员们,首先联系的势力,就是江南各地的卫所千户。

明朝的卫所矛盾,之前便已经分析过很多次了。

简单来说,就是各地卫所的长官千户,非法侵占手下卫所兵的良田,并将朝廷正规卫所兵,变成了自己的私人奴隶。

这些军官千户,已经成了实际上的大地主。

而侵占卫所兵的田亩,在《御制大诰》里,是要被凌迟处死的重罪。

所以王俨和杨继宗他们清查天下田亩数量,最害怕的还不是各地的地主乡绅,反而是这些卫所的军官。

从省级的都指挥使,到府级的指挥使,再到县级的千户,所有军官,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跑不掉!

为此,张升还特意起身前往,位于浙州杭州府的江南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职司军政,隶于五府而听命于兵部,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

都指挥使的地位,还在地方布政使和按察使之前。

张升一到江南都指挥使司衙门口,江南都指挥使曹磊,便已经带着众随从,在门口候着了。

张大人,有什么事您差人吩咐一声便成,您怎么还亲自来了?

曹磊拱手做揖,对着张升行了一礼。

手握实权的曹磊,面对南京户部尚书张升,表现得还很客气。

虽然两人同为正二品,曹磊的实权还大过张升,但曹磊依旧不敢怠慢张升。

一来是因为张升是杭州府本地人,家族势力兴旺。

二来是因为南京的六部尚书,随时都有可能被皇帝召入京城去,担任实职的六部尚书。

例如现任的吏部尚书王恕,在这之前,就是南京兵部尚书。

一纸调令,便让他从一个半闲职的官,一步成为大明天官。

因此,江南各方势力对南京六部尚书,都是比较尊敬的。

张升还礼,客气中带着些急切地说道:曹指挥客气了,事关重大,张鹏尚书原本想亲自过来知会你,可惜南京事务繁忙,实在是走不开。

所以我这才代张鹏尚书前来,与你共谋大事。

在南京,权力最大,地位最高的尚书,还不是吏部尚书,而是兵部尚书。

曹磊听到张鹏的名号,心中惊疑不定,更加不敢怠慢:不知各位大人如此劳师动众,究竟所谓何事?

张升左右看了看:这里不是说话的地,进去说。

曹磊这才反应过来似得,连忙躬身以请:张大人快里面请。

请。

有了张升之前那句话,曹磊特意带着张升来到一处安全私密的房间。

曹磊屏退左右之后,才对着张升说道:张大人,这个地方非常安全,有什么事,张大人尽管放心说就是。

张升点了点头,也不浪费时间,直接切入了正题:王俨和杨继宗,在丰县查出了七十万亩隐匿的土地。

并且有超过四十万亩土地的买卖,并没有登记在册。

这件事,不知曹指挥听过没有?

曹磊心中一沉,眉头一下子就紧皱了起来。

倒是……略有耳闻。

曹磊何止是略有耳闻啊,简直就是焦虑得睡不着觉了。

丰县虽然没有千户所,但是若是王俨就这么一丝不苟地查下来,整个江南的卫所军官,没一个是干净的。

他这个都指挥使,更是首当其冲,要被抓到京城去凌迟的。

为了这事,他已经有半个月没睡过一个好觉了,生怕哪天半夜,就被朱祐樘麾下的厂卫们,给缉拿入京问斩了。

张升微微一笑,知道曹磊是在嘴硬。

他们和曹磊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张升也不和曹磊再兜什么圈子,直接开门见山地说道。

陛下苛政暴戾,既在清丈田亩,又在查走私,还要开海下西洋,不给我等留一条活路。

如今坐等清查是死路一条,唯有反抗暴政才有可能拼得一线生机。

曹指挥,可有胆量与我等,共谋大事?

哐当!

一声脆响,曹磊双脚一软,瘫坐到了地上。

什么?!

曹磊不敢置信地看着张升,眼睛里充满了震惊和恐惧:大人的意思是,你们要造反?!

张升皱起眉头,表情不悦:什么造反,你说得也太难听了。

陛下不仁,这叫反抗暴政,若是陛下肯给我等一条活路,事情又何至于此呢?

可是……可是……

曹磊依旧犹豫:我们师出无名,可不落得个不忠不孝之名,让天下人耻笑?

不成!不成!

张升心中很清楚,这分明就是因为曹磊害怕担责,而想出来的托词。

但实际上,这最后一点疏漏,张升也已经想出了应付的手段。

是谁告诉你,我们是师出无名的呢?

嗯?曹磊瞪大了眼睛,看向张升。

张升微微一笑,缓缓道来:赣州南昌府宁王,将会以陛下受奸宦汪直蛊惑,暴戾无度,残害百官为由,起兵清君侧。

到时,我等一呼百应,这成了,又将是一次靖难的美谈,即便不成,世人要骂,也该骂宁王叛乱,怀有不臣之心。

宁王?!

曹磊大惊失色,满眼的不敢置信。

宁王,是唯一一位封地在江南境内的王爷,第一位宁王,是太祖皇帝的十七子朱权。

朱权最初封地在大宁,和燕王朱棣一样,也是当年镇守边塞的十三位塞王之一。

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起兵之后,便裹挟着宁王朱权和他一起,从北向南打,一直打进了南京城。

完成了历史上唯一一次,藩王成功造反当皇帝的壮举。

在靖难之役中,宁王朱权出色的野战指挥,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永乐元年,朱棣既是奖励宁王,又是忌惮宁王,就将他的封地,从大宁改到了南昌,让他在富裕的江南地带就藩。

朱权这个人是真能活,他一直熬到了正统十三年才薨,绕过了自己儿子,将王位直接传给了他的孙子,也就是现在的二代宁王,朱奠培。

而朱奠培也已经七十二岁了,在位四十一年了,已经不能视事了。

整个宁王府的一切事务,都由现在的宁王世子朱觐钧负责。

朱觐钧就是未来的第三代宁王,他在历史上声名不显,因为死得有点早,弘治五年晋封宁王,弘治十年就薨了。

但他有一个儿子,在大明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