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宪宗皇帝说好听点,就是知道审时度势,政治手腕高超,知进退。
所以他就没和江南文官们翻脸,找不到航海图那就不找了,日子将就过着呗。
但说难听点,就是宪宗皇帝相对来说比较软弱,没有英宗皇帝刚强。
英宗皇帝性格和太祖太宗一样,绝不妥协,绝不让步,谁阻止他想办的事,那他就一定要斗争到底,斗个你死我活。
阻止他的文官们,要么被贬被废,要么就下地狱,没有第三条路走。
无论是正统年间,还是天顺年间,被英宗皇帝处死的官员,都不计其数。
若是做个杀官统计,朱元璋排第一,这第二的位置,就连朱棣都要好好跟朱祁镇竞争一下。
搞不好朱祁镇杀的官,都要比朱棣杀的官多。
但英宗皇帝做事冲动,行事莽撞,不计后果,又头铁无比。
所谓刚过易折,文官边将们合力给他来了一出土木堡之变,他一下子就老实了。
但英宗皇帝复辟后,本性不敢,手腕还是那么强硬,一点都不愿意妥协。
所以八年后,文官们换了一个懂得妥协之术的宪宗皇帝上来。
政治,就是一门妥协的艺术。
而宪宗皇帝,是一个政治高手,深谙此道。
因为宪宗皇帝,在下西洋一事上的妥协。
大明皇帝下西洋一事,又再次被江南文官们给成功阻止了。
一连三次,江南文官们次次成功挫败了,大明皇帝重下西洋的想法。
而现在,朱祐樘登基了。
面对朱祐樘的问题,江南文官们在恐慌之后,只能硬着头皮回答,企图能糊弄过去。
回陛下,陛下有所不知,这朝廷下西洋,和他们私人下海走私,性质完全不一样。
章宁飞快地在脑中想着借口,缓缓为朱祐樘道来。
郑和下西洋,代表的是大明朝廷,是要扬大明国威,震慑四夷,万国来朝。
所以当时郑和推行朝贡贸易,四夷各国只用上贡一些当地的特产,便能获得十倍百倍的回礼。
而这些江南文官走私,只代表了自己,采用的是平等的交易,所以能少赚一些,倒不至于亏损……
哦?是这样吗?
朱祐樘嘴角泛起一丝冷笑:既然郑和的船队次次亏损,亏空巨大,那为何太宗皇帝要六次派遣郑和下西洋?
就连宣宗皇帝,都派郑和下过一次西洋?
难道你是觉得,太宗皇帝和宣宗皇帝,都是好大喜功,贪大求全的昏君吗?
朱祐樘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章宁立刻惊出了一身的冷汗,连忙跪倒在地,极力否认。
冤枉啊陛下,微臣绝无此意。
只是……只是太宗皇帝下西洋,另有隐情啊!
章宁跪在地上,一边磕头喊冤,一边在脑海里编造着措辞和借口。
朱祐樘坐在龙椅上,看着章宁的表演,心中感觉既荒唐又可笑。
哦?还有什么隐情?
太宗皇帝……太宗皇帝……
章宁心神电转,仅仅片刻,便已经想好了说辞。
洪武三十五年,太宗皇帝起兵靖难成功后,建文君却在一把大火中,不知所踪。
适逢城内又流传着风言风语,说是那建文君在大火后,趁乱逃出了南京城,一路南下而去。
故而太宗皇帝才会令三保太监,组建船队,六下西洋,为的就是秘密寻觅建文君的下落啊!
洪武三十五年,就是建文四年。
朱棣登基后,废除了朱允炆建文的年号。
此后大明官方,一律将这四年并入到洪武年间,朱元璋就这样多当了四年的皇帝。
而建文君,也是在洪熙朝之后,在杨士奇等三杨内阁的建议下,对朱允炆的代称。
在永乐年间,所有人都可直呼朱允炆大名,不必做任何避讳。
朱棣就是要用这种方式,从法理上直接抹去朱允炆做皇帝的任何痕迹。
朱祐樘听到章宁的解释之后,沉默了一会,忽然笑出声来。
呵,呵呵,哈哈哈……
朱祐樘乐不可支,被这群江南文官的无耻程度,给逗笑了。HtΤΡs://m.GaИQīИG五.cοΜ
朱祐樘心中感慨,论无耻,论不要脸,这群江南文官当属天下第一。
这副说辞,和后世流传的版本,竟然还大差不差。
从前朱祐樘就不太相信这种糊弄鬼的说辞,现在亲身经历了大明皇帝与大明官员之间的明争暗斗,利益争夺之后。
对这种一眼假的说法,更是连个标点符号都不信。
先不说就以朱允炆那种,被文官养出来的软弱性格,能不能逃出南京城。
就假如朱允炆真从戒备森严,满城官兵的南京城里,悄悄跑了出去,并且顺利坐上了下南洋的船。
从时间上来说,也完全对不上啊。
朱允炆是洪武三十五年失踪的,而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三年。
若是真为了秘密找到上任皇帝,需要大张旗鼓地准备这么长时间,然后搞得全世界皆知吗?
难道朱棣是想把他起兵靖难,夺了自己侄子皇帝之位的光荣事迹,宣扬到全世界所有国家吗?
而且郑和下西洋次数多、时间长,从永乐三年一直下到宣德八年,其中跨度将近三十年。
朱棣的皇位都已经稳如泰山了,还找那废君作甚?
朱棣是带着兵,在一众勋贵将领们明里暗里的资助下,真刀真枪地将朱允炆从皇位上打下来的。
朱棣能成功登基,是全天下所有武将共同的愿望。
朱允炆大力提拔文官而压制武将,这些武将巴不得早点掐死朱允炆。
哪怕朱允炆回来了,会有任何将领士兵为他卖命吗?
朱允炆的存在,能给朱棣的皇位,造成任何威胁吗?
朱棣又不是那做贼心虚的康麻子,听到朱三太子的名头,就害怕地睡不着觉。
朱允炆九成九是死在了南京皇宫里,那一场大火只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因为朱棣也不想担一个杀侄夺位的骂名。
朱棣下西洋,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赚银子。
什么宣扬国威,震慑四夷,开疆扩土,万国来朝,不过是捎带手的事。
满朝的文武百官,都被朱祐樘这突兀的笑声,给震慑住了。
他们悄悄看向朱祐樘,身上冷汗涔涔,汗水缓缓滴落。
跪在地上的章宁,更是浑身抖如筛糠,惶恐不已。
冷汗已经打湿了他的后背,他心中无比后悔,为什么是他来做这个出头鸟。
但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强撑下去。
哈哈哈,真是有趣的说法,朕好久都没有这么开心过了。
这种说辞,真是新鲜,也是难为你了,临时想出这么一个借口来糊弄朕。
朱祐樘渐渐收敛了笑容,看向章宁的目光里,满是冰冷。
陛下,微臣……臣不敢……
章宁结结巴巴地开口,心中恐惧到了极点。
仿佛下一刻,朱佑樘就会将其处死。
但令人惊讶地是,朱祐樘似乎没准备为难他。
够了,笑话就讲到这里吧。
气氛烘托到这里,朱祐樘也不再兜圈子了,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既然下海是赚钱的,那朕便决定开海,重新组织人手,建造宝船,八下西洋!
朱祐樘此话一出,满朝的江南文官们,面前一黑,感觉天真的塌了!
朱祐樘还是发现了下西洋的秘密,他们江南走私集团过了五六十年的好日子,要结束了!
当年英宗皇帝命焦宏在闽州督造海船之事,在明实录上根本就没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