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庸关内,血流成河。
到处都是流淌的鲜血,破碎的尸体。
所有意图阻挡朱祐樘回京的人,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满身鲜血的高顺,还来不及清点战场,第一时间就回到了朱祐樘的龙轿旁。
陛下,居庸关已破,抵抗之人均已被杀死,但仍有大量的将士逃跑。
朱祐樘闻着从居庸关传来的血腥味,微微皱了皱眉:那些逃跑的人,就先不管了。
继续出发,速度回京。
是,陛下!憾凊箼
高顺领命之后,继续坐镇中军,下达启程的命令。
所有人听令,启程,回京!
刚刚经历过一场战斗的十五万大军,连身上的鲜血都未清理干净,便保持着原来的队形,护送朱祐樘一路回京。
从战斗开始到结束,仅仅只过去了两个时辰。
朱祐樘的车架缓缓启动,平稳地驶过血流漂杵的居庸关。
那些跟随朱祐樘一路回京的瓦剌人,看到这样惨烈的一幕,脸上俱是浮现惊恐之色。
他们不敢想象,这样强大的一支军队,如果出现在草原上,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恐怕横扫草原,也不过是弹指一挥的事情。
大明的强大,简直深不可测。
那些被押往京城的文官们,对这一幕,已经感到麻木了。
朱祐樘的铁血手腕,他们已经见过太多次了。
他们本身就自身难保,已经没有心情对其他人的遭遇,表示哀叹了。
大部队继续行驶在官道上,目标直指京城!
……
那些从居庸关里逃出来的叛军们,一部分跑去了别处,想隐姓埋名,躲入山野间,避杀身之祸。
而另外一部分,则是跑回了京城!
京城中,自于慎夺权开始,便对整个京城实施戒严。
没有于慎的命令,京城中连匹马都不能进出。
其目的,就是为了封锁朱祐樘还在巡边的消息。
同时,于慎还大肆在京城中宣传,朱祐樘被瓦剌人俘虏的假消息。
只有这样,他才有理由推举朱祐杬上位。
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多次从各地调来军队,将京城严密保护起来。
此刻,整个京城都被于慎,和那些参与兵变的边将们蒙蔽。
陷入到一种,为第二次京城保卫战做准备的氛围中。
不只是京城的官员们和百姓们,都以为朱祐樘真被瓦剌人俘虏了。
就连包括那些被调来京城的地方军和乡勇们,也都以为瓦剌人又俘虏了大明的皇帝。
不怪他们如此亲信于慎,实在是已经有过皇帝被俘虏的先例了。
这些人才会对于慎的谎言,深信不疑。
当然,于慎自己心里清楚,朱祐樘被俘虏是个假消息。
所以为了防止出现变故,这些从外地调来的军队们,在帮助于慎成功夺权之后,又被他全部调出了京城。
于慎就把他们安排在,京城附近的西山军营里面。
整个京城的城防,全部换上了曹礼从辽东带来的叛军。
于慎不敢让这些外地的军队,驻守京城的城门,是因为他不敢保证这些军队,真的都效忠于他。
万一朱祐樘回到京城之后,那些外地军队知道朱祐樘被俘为假,他于慎和边将们一起造反夺权是真的话。
难保这些外地军队不会临阵倒戈,直接打开城门放朱祐樘入京了。
于慎这个操作,和杨通当时不敢让宣府城内的士兵登上城墙一样。
造反毕竟是一件很小众的事情,他能拉拢一些人,但不能拉拢所有人。
同样的,于慎能骗得了一时,但他骗不了一世!
他也害怕出事,所以才会如此安排。
报!居庸关大败!守关将领罗信战死!
居庸关的败兵们刚逃回京城,就立刻被曹礼派兵接应,将消息全面封锁。
随后立刻便将朱祐樘已经通过居庸关,正在率领十五万大军向京城赶来的消息,告诉了于慎。
什么?!太上皇已经通过居庸关了?
他怎么这么快就过了居庸关?你们居庸关的守将是干什么吃的?连一天都拦不住。
兵部衙门里,得到消息的于慎,对着居庸关的败军,大发雷霆。
自于慎夺权之后,兵部衙门就已经成为大明的权力中心了。
这一个月来的所有政令,都是从兵部衙门发出,司礼监只管盖章,内阁更是彻底沦为摆设。
于慎也走上于谦的老路,开始专权。
像于慎这种靠着兵变夺权的权臣,他的统治类似于后世的军政府,是很难做到不专权的。
毕竟权力这玩意,谁又会嫌大呢?
于慎想过居庸关防线会溃败,但他没想到会溃败得这么快,这么彻底!
居然仅仅只坚持了两个时辰,就全线溃败了!
被于慎怒斥的居庸关逃兵,心里也是极度的委屈。
这可是十五万大军压境啊!
里面甚至还有七万陷阵营大军!
他们能坚持两个时辰,已经很不错了!
于慎沉着脸,皱着眉,陷入了沉思。
整个京城中,没有谁的压力比他还大。
在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思考后,于慎当机立断,做出决策!
快!立刻在京城内发出风声!
瓦剌人俘虏太上皇,意图以太上皇为要挟,夺取京城!
瓦剌率领十五万大军,即将攻城!
让工部把赶制的拒马全部拿出来,把京城围上,绝不能让瓦剌的骑兵靠近京城城门!
召集所有京城周围的士兵,在京城周围严阵以待,做好战斗的准备!
是!大人!
于慎下令后,立刻便有兵部的主事领命,将他的命令落实下去。
随后,于慎又看向了一边的曹礼。
曹礼将军,京城军队是重中之重,绝不容失。
光是之前的赏赐,恐怕还不够,必须再制定一套严厉的惩戒措施。
威逼利诱,双管齐下,方可保证军队的忠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