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恪归朝,短时间内就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长安城的粮价,出现不同程度的暴跌。
与此同时,粮食收购的价钱,也随时受到影响出现波动。
这是长安最先的反应。
毕竟是在帝都,消息流传的快,反应迅速也是正常的。
这可是十几亿斤的粮食啊,一旦流到市场上来,那造成的冲击简直不敢相信。
朝中也出现议论,有官员上奏,担心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
建议朝廷慎重处理这一批天量的粮食。
倒是没想到,我带回来的粮食,影响会这么快扩散出去。
李恪摇头无奈的说道:还没决定如何使用,民间就开始降价了。
好心难道还办坏事了。
你不用担心。
李承乾说道:尚书省早就商讨好,如何处置这批粮食以及民间反应的应对。
这种降价的风向,不过是某些投机者煽动出来,制造声势与舆论,好从中获利的手段罢了。
朝廷都还没公布如何使用,就开始出现降价。
这不是制造恐慌是什么?
秋收才过,百姓手里头的存粮不少,那些粮商借此压价的话,百姓会受到极大的损失。
李恪道:只怕也会影响耕种的积极性啊。
李承乾望着远处,轻笑道:损失是有,但也不会太大。
至于说积极性,你也别担心。
李恪好奇的问道:敢请哥哥教诲。
他也看着远处,道:正好五郎还有些时间,请哥哥说说。
李承乾道:朝廷会以以前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再以当前市面波动的价格,按照市价进行出售。
这话说的李恪有点不明白了。
大哥,这不是给那些粮商送钱吗?
送钱?为什么不说是给百姓送去好处呢?
李承乾似笑非笑。
不惜从天竺运回来粮食,目的是什么?
就是要让大唐的百姓都能吃得上饭,过上丰足的生活。
而要想做到,首先就要让粮价掉下来。
朝廷在其中的投入,可以视作为粮价补贴。
秋收刚过,百姓手头存粮是有,但数目绝对不会太大。
除了上缴的税赋外,留下来的多余粮食,大多已经被粮商给收走了。
这样一来,每家每户留下的,有明年播种的种子外,剩下的就是一家的口粮。
粮商收走的,是降价前的成本。
他们真的会在事情没有明确走向前,就真的亏本降价?
怎么可能。
朝廷在发钱?
李恪想到一个可能。
对!
李承乾道:大唐发展的红利,不是一家一户的。
全体大唐百姓都要受益。
税赋的比重,在逐年降低,粮价是在降低,但税赋却不会随之变化,该是多少还是多少。
税赋一直都是占据百姓产出所得的大头。
李承乾换个方式,变相使得百姓的负担降低。
如此一来的话,岂不是更让那些粮商有可乘之机?
李恪说道:他们按照官价卖给朝廷,这……。
事情没有尽善尽美的。
李承乾淡淡的说道:粮价的问题,主要是让利百姓。
这一点满足,其他都是无关大碍。
朝廷本来钱都多得没地方去。
他走了两步,道:再说了,你换个角度想想。
天下粮食,尽收朝廷。
哪家哪户还能囤积大量的粮食呢?
李恪愣在原地,目光闪过一丝精光。
没有大量囤积的粮食?
这说明什么?
没有造反的粮草啊。
粮食都在朝廷的手上,你拿什么来造反啊。
除了外部输入外,大唐一年的粮食产出,一年是比一年多。
但也不是什么天文数字,朝廷承担的起。
此外,主要是鼓励百姓能更多的生育子嗣。
人口始终是限制当前大唐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朝廷既要又要,是不可能的。
只能是先给出,才有更大的收益。
阿耶。
五叔……!
李厥在不远处,指着前方大喊道:五叔回来了。
远处驶来李佑的车驾。
很快驶近,李佑也没有下车的意思。
这让众人很是摸不到头脑。
太子,皇孙,几个亲王来迎接他,还摆这么大的谱?
五叔是不是飘了啊?
李厥气愤的说道。
这词是跟他老爹学来的,时不时的就拿来教育他。
李恪与李治有点诧异。
李承乾似笑非笑的。
殿下,太子殿下他们都在,你还是下车吧。
身边的近臣忍不住焦急的提醒道。
李佑这才慢悠悠的下去,站在车架上,看着远处的太子哥哥等人,他很是淡然的整理了衣袍,然后才施施然下车,不徐不疾的走了过去。
咳咳咳!
李佑来到近前,假意咳嗽一番,神态倨傲的拜倒:参见太子殿下,恭问太子殿下安康!
见过吴王,嗯,晋王,滕王,汉王……。
那语气,那态度,多轻描淡写的。
李承乾差点没给绷住。
李厥大喊道:我呢?
齐王叔,我呢。
你看不到我是不是?
李佑瞥了他一眼,道:哦,还有小皇孙啊,还不来拜见叔叔。憾凊箼
啊?
李厥傻眼,你叫就叫,加个小干什么。
你……你简直无礼……。
晋王叔,汉王叔公,滕王叔公。
我忍不了啦。
并肩子上。
李厥张牙舞爪的冲上去,李治,李元婴紧随其后,李元昌老神在在的跟在后面。
干什么?
你们要干什么。
李佑大惊,怒声喊道:我是大唐功臣,东北大都督府的大都督,一等一的大功臣。
你们敢对我无礼……!
啊!
三人就把李佑给撂翻了,李厥这小子是主力,专往下三路招呼,李元婴本来就是个不安分的主,也是出了大力。
李治也是主力。
太狂妄了。
摆这么大的谱,对得起他们吗?
李元昌暗戳戳的给李佑一脚,很是矜持。
五郎这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