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读书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二章:隔山隔海,两宫怎么知道我们的忠心?(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 九郎这家伙,在齐州好是大出风头啦。

李佑愤愤不平。

在他看来,齐州案就该是他来主导的。

他当年是齐王,也是齐州都督,如今也是有齐王的封号。

虽说,自己没了齐州封地,只有王号,没有齐王的实权。

但齐州是他老根据地啊。

怎么说也该让他这个地头蛇,去收拾那些大族的。

结果倒好,让李治这个弟弟,在他当年的封地上兴风作浪。

本来东北大都督府距离齐州,就是隔海相望。

齐州的消息,传到东北大都督府比长安还要快。

每次听到李治又如何如何。

李佑总是免不了要发一阵牢骚。

拿自己跟李治比,自己会在齐州做的又会怎样。

一句话,肯定会比李治办的好,办的漂亮。

齐州的家族,也是一群不中用的东西。

早就该完蛋了。

李佑骂骂咧咧。

韩瑗老神在在,入定一般,全然没有反应。

他都习惯了。

齐王就是个闲不住,爱出风头的主。

东北这边太安静了,齐州出了这等天下大案,就想着去掺和,然后照着他的方式来,狠狠的给天下表演一下,什么叫齐王查案。

可惜,事与愿违。

被晋王给抢了。

殿下。

齐州案也快一年了,应该差不多是在收尾。

韩瑗说道:现在念叨也无济于事。

还是给裴行俭下令,让他调动军队,靠拢幽州吧。

这是朝廷发来的命令,要辽北行省调兵到与交界的幽州。

此举的含义,不言而喻。

肯定是有大动作的。

朝廷下这个命令是想要干什么?

李佑很是好奇的问道。

他不太想费脑筋,去想背后的事情,问韩瑗就成。

韩瑗微微摇头道:还真不清楚。

你平时不是惯会分析解读的嘛,怎么这次就迷糊,找不到北了?

李佑不屑的说道。

殿下,你这话说的,臣平时就是随口说说,朝中大事,岂能是我敢置喙的。韩瑗有些尴尬。

齐王说话就是这么不留情面,很是直白。

行吧。

那给裴行俭下令。

李佑道:你写调令,我盖印。

是!

韩瑗正在书写,上官仪来了。

殿下。

上官仪很是高兴,走路都带风,神色眉飞色舞的,遇到大喜事一样。

上官仪,你怎么来了?

李佑很是惊讶。

殿下,臣是来道喜的。

喜从何来?

李佑问道:难道说东瀛岛上有什么喜事?

殿下怎么知道的?上官仪惊讶道。

韩瑗一边写命令,一边听着。

你辽东行省的,与东瀛联系最是密切,不是与东瀛有关还能是什么?

这也未免太小觑齐王了吧?

你说的什么话,本王难道不该知道?

快说,到底什么事情?

上官仪道:臣亲自押解东瀛财物到平壤城,财物总计有四百万两白银,五十万两黄金,其他若干……。

多少?

李佑大惊,难以置信。

韩瑗写命令的手,都差点划了。

四百万两白银,五十万两黄金。上官仪重复道。

怎么会这么多?韩瑗喃喃自语。

你还跟我说个屁。

李佑起身就朝着外面走去,头前带路。

快点。

李佑着急忙慌出去,韩瑗看到齐王走了,左右为难,这命令还没写完啊。

殿下等等我。

很快。

李佑就见到上官仪押解的钱财。

打开一个箱子,入眼一阵炫目。

到底是怎么回事,预估没有这么多的啊?

李佑兴奋之余问道。

自从前往东瀛的探勘队伍,在东瀛岛上发现银矿山后,东北大都督府就对银矿进行开采。

人用的是东瀛的。

但监督却是由李德彪与狄仁珪负责。

按照先前的估算来看,大概一年最多只有两百万到顶。

结果,这一下子翻倍了。

是苏我氏那些家族。

上官仪解释道:最开始臣也很震惊,后来才知道。

他们为了讨好大唐,到处抓青壮,将人扔到银山金山区采矿。

产量一下子就提了上来。

他顿了顿,道:根据李德彪与狄仁珪的汇报。

每天开采的工时,将近八个时辰。

累死打死不少,坑洞坍塌……。

李佑直接摆手,道:本王不想听这些。

东瀛的人会办事,告诉李德彪他们,本王会向朝廷为他们请功的。

死人。

又不是死的唐人。

死不足惜。

与他李佑何干。

再说了,是东瀛大家族势力所为。

死的再多,李佑也不会眨一下眼睛。

是。

上官仪点头,也不再多言,他也不在乎。

他们这么积极的,不惜付出这些代价,也要讨好大唐。

李佑拿着一块银砖,翻看观察,问道:怎么?

难道是他们打的太激烈,没钱买武器装备了?

对东瀛的计划,是互相敌对,互相争斗。

大唐在背后扮演的角色,是那边弱了,就扶持那边。

要的就是东瀛不太平安宁。

那些银山金山,所有权与开采权,都是被他们低价贱卖给了大唐。

这个低价,是用武器来折算的。

可以说,没有花什么真金白银。

当然,在跟兵部那边算的时候,是要按照交易的价格来算。

也就是说,兵部占了一定的份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