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师,我是真不想劳动你的。
李承乾如是说道:但这次科举,乃是建立健全科举取士制度的首次施行。
我交给他人负责,担心他不能公平公正,藏有私心。也害怕他能力不够,无法胜任。
思来想去,唯有我魏师,才能堪此大任。
我想,这可能也是天下广大学子的期望。
魏征听得脸色是一片红润,呼吸也急促不少。
太子话里话外,都是在说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天下学子也对他崇敬钦佩。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一个行将就木的老臣,高兴与快慰的呢?
殿下,臣的身体臣知道。
臣愿意担此大任。
魏征急忙说道,说着就觉得有一股剧烈的咳嗽之意,但他生生的强忍下来,忍不住还狠狠的掐着自己。
不能咳嗽。
绝对不能咳。
既然如此,就将此事交给魏师负责。
李承乾不知道魏征的行为,他继续说道:科举的章程,魏师也清楚。憾綪箼
张师,孔师,贾公彦,寿杏侯,新邵侯等人,那边会负责出题。
你审校查阅便是。
本来,这次科举取士,是不准备把天工院与医学院列入科举试题中的。
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孙思邈与李淳风找到他。
试题要出,但可以简单。
如此,李承乾也就应允了。
简单无碍,送分也行。
此举可以让两院的试题,在科举试卷上有个开端就成。
往后的科举,等到学子们对这两院熟悉后,逐步增加难度便是。
而在这一过程中,学子们肯定会去学习两院的教材。
这样就能让学子们获取这方面的知识。
臣明白。
魏征道。
试卷的姓名籍贯等,必须严格执行糊名的规定。
李承乾强调了一下:确保审阅批卷的考官,没有客观因素影响,保证公平公正。
是!
李承乾没有多留魏征,奏对完后就让他离开了。
魏征走出东宫,上了马车后,再也忍不住捂嘴咳嗽起来。
咳嗽的很是剧烈。
脸色都憋红了。
等到平复后,他看着手帕上染的丝丝红色,怅然出了一口气。
马上回府!
回到府邸后,魏征坐下休息片刻,喝了汤药,神色稍稍红润了点。
外面传来声响,是张士衡等人送来的乡试考题。
魏征不敢怠慢,乡试要在今年八月底举行,明年春还要举行会试以及殿试。
所以,乡试的考题要先出。
在去年,朝廷就提前下了公文,各地官府要通知学子,做好八月参加乡试的准备。
考题是今年春末时分,就开始由张士衡等人拟定。
因为科举主考官的人还没确定,悬而未决,所以等到现在。
朝中大臣都知道,魏征也明白。
科举主考官为何悬而未决。
因为主考官的首选人,是他魏征。
只是身体一直不好,让两宫难以决断。
朝中也不是没有声音,催促确定主考官。
但都被太子给压下来了。
直到魏征身体好转,李承乾立马拍板,并且立马把消息传达,所以考题才会这么快送来。
太子还是念着我这个老师的。
魏征心里不感动才怪了。
太子硬生生拖了这么久,就是等着他身体好起来。
这是何等恩典啊。
试题不能在家审阅。
太子关心我,允许我在家办公,但我不能这么做。
若是传出去,未免有泄漏考题的非议,引起不必要的质疑。
魏征道:我还是去天启殿审阅。
他穿戴好衣袍,准备再去东宫。
其实他并没想到,天启殿的诸公,动作会这么快。
张士衡等人确定要为科举出题官后,就待在天启殿,不得与外界联络。
试题能送出东宫来,不是太子的授意,他们绝对不敢的。
太子如此为我考虑,我岂能坦然受之。
若是这次科举遭受非议,我死不瞑目……。
魏征默默的想着。
但他身边的魏叔瑜,却满是揪心,阿耶,你身体都这样了。
还是把这主考官给推了吧,我相信殿下会体谅的,不会怪罪的。
魏征转头骂道:糊涂。
我岂能辜负了殿下的信任与重托?
他喘息了一下,道:二郎,你长大了,应该知道我为什么要坚持。
魏征拉着魏叔瑜的手,道:你是锦衣卫一期出身的,是太子亲军。
出身很好,相信殿下也会多重用你。
但我啊,还是得做些事情。
你不懂,阿耶不怪你,以后你就知道了。
魏叔瑜护送着魏征到了东宫,他并没有进去。
看着阿耶苍老的背影,魏叔瑜嘴唇蠕动。
他不懂吗?
他太懂了。
阿耶把这次科举主持好了,不单单是青史留名那么简单。
还有想都不敢想的遗泽。
听说,狄仁杰,晋王他们都要参加这次科举。
阿耶……。
……
去天启殿了?
李承乾惊讶的抬头。
狄仁杰郑重的点头,道:看郑国公的脸色不太好。
殿下,郑国公……。
李承乾抬手打断了他。
魏征的身体如何,他其实心里有数的。
但老头儿为了最后的‘名’,要燃尽最后的心血。
他要是拒绝了的话,只怕老头儿心气没了,估计更快。
他有个奔头的话,至少还能支撑他坚持下去。
随时关注魏师的身体情况。
是!
吴王那边有消息传来没有?
李承乾问道。
狄仁杰掏出一道奏本,道:正要向殿下说。
吴王殿下从天竺陆续运送粮食至吐蕃逻些。
预计会有一千万石粮食,会在七月底由吴王殿下亲自押送至长安。
李承乾打开奏本一看。
是李恪汇报天竺的情况,以及粮食运输。
粮食输回中原,是早就定下的计划。
如何收集的,李承乾不会过问,他只需要粮食能抵达长安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