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慎,你这个……
谢迁骂骂咧咧地走进奉天殿,但当他看清奉天殿里的人后,他立刻就震惊地闭上了嘴巴。
许久不见,彻底断了音讯的太皇太后周氏,竟然重新坐上了凤椅。
而殿内还有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符大海,两位阁老,一位尚书,和数位朝中大员站在周氏身前。
隐隐间,有与朱祐杬和于慎对峙的样子。
看到谢迁等一干南方官员到来,刘健和李东阳等北方官员,如临大敌。
特别是李东阳,看着曾经和自己亲密无间的谢迁,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心中五味杂陈。
一年前,他们还没有入阁,还在翰林院就职。
那时候,他们位低权微,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还且还挺聊得来,关系也是好得不得了。
但这才过去了一年,两人双双入阁,成位尊贵无比的阁老,手中的权力也是日益膨胀。
但正因如此,有了权力,也就有了利益。
有了利益,也就有了利益冲突。
最终,他们各自代表了南北两方官员的利益,站在彼此的对立面。
李东阳心中唏嘘,谢迁心里也是感慨万分。
但两人面上依然不落声色,彼此对视一眼后,很快就把目光移开。
微臣见过太皇太后娘娘。
谢迁等人迅速平复好自己的心情,纷纷对着周氏行礼。
此刻,这些南方官员们不难看出,最终还是北方的官员们抢先一步,抬出周氏来,占领了先机。
在知道周氏有了司礼监,和一众北方大员支持后,这些南方官员在心里叹息不已。
有了司礼监和两位阁老的支持,周氏相当于已经掌控了朝政。
那么这些南方官员想直接通过朱祐杬之手,下达迁都命令的想法,就彻底泡了汤。
周氏看着这些来势汹汹的南方官员,临危不乱,从容镇定地说道。
既然朝中各位大员,都已经聚集在这里,那大伙们就说说,咱们接下来应该要怎么做。
娘娘,臣请迁都,臣请迁都啊!
周氏的话语刚落,谢迁便站了出来,强烈要求迁都。
陛下率领那么多的军队出征,都在土木堡遭遇袭击,从而大败,而直到现在,我们都还没有得到瓦剌军队的具体人数。
瓦剌人击败陛下之后,下一步肯定是奔着京城而来,这么多大军攻打京城,京城可就危险了啊!
而且京城之地,甚是凶险,已经连续有两位皇帝在亲征途中,被瓦剌人在土木堡处袭击了。
再加上紫禁城自建起之后,便一直火灾不断,实在是不易作为京师重地啊!
臣亲迁回南京,那里是太祖高皇帝当年定都的地方,是龙兴之地!
迁回南京,必能保大明长盛不衰,屹立万年!
谢迁的的这番话,全场没一个人听进心里的。
纯纯的危言耸听,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迁都。
以明朝现在的国力,随随便便就能调几十万大军回京,根本无需多虑。
谢迁可能也是觉得,瓦剌人攻打京城这个借口,有些太勉强了。
所以他在之后,甚至又添了一些风水之类的玄学借口。
谢迁话音刚落,李东阳紧接着就开口反驳。
京师重地,数位先帝的陵寝都建在这里,太庙也在这里,岂能说迁就迁?
打了败仗就想着逃跑,你想让后世人怎么看我们?
你难道不怕后人戳你的脊梁骨,骂你是个没骨气的懦夫吗?!
战!必须要战!
我们堂堂大明,还会怕一群俯首称臣的草原人吗?
当年瓦剌也先都没有拿下京城,就凭这些小蟊贼,也能打京城的主意?!
他要是敢来,大明定让他有来无回!
李东阳的话,呛得谢迁满脸通红,气急败坏。
文官们最忌讳的,就是用后世的名声说事。
毕竟他们都是既当又立,爱惜羽毛的人。
一时间,朝廷上是战是迁的辩论,响彻奉天殿。
这些人,就是所谓的主战派和迁都派。
基本上,北方官员都是主战派,南方官员都是迁都派。
这和什么有骨气,没骨气,鹰派,鸽派,崇尚武力,热爱和平……等等虚头巴脑的东西,都没有关系。
本质上,就是利益之争。
朝廷上吵来吵去,唯有于慎不为所动,既不支持迁都,也不反对迁都。
因为不管怎么样,对他都有利有弊。
他老家就是浙州的,他为什么要反对迁都呢?
真迁回了南京,他也是受益的一方。
若是留在京城,他也无所谓。
毕竟他的核心利益,还是在北方的杨通身上。
最后,还是周氏拍板定夺了。
好了,不要再提迁都一事了!
我大明五位先帝都葬在京城,宣宗皇帝,宪宗皇帝都留在京城,哀家怎可一走了之?!
哀家还希望,等哀家百年之后,还能和英宗皇帝合葬,哀家是不会走的!
无需多说了,哀家心意已决,绝不迁都!
大明,绝不后退半步!
周氏话落之后,刘健李东阳等人,立刻出声附和:娘娘英明!
我大明官员都是有骨气的人,哪怕是死,也要死守京城!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大明祖训!天子都一步不退,我们这些当大臣的,岂可轻言迁都?
这要是迁都了,还不得被后世人,笑话是个没骨气的孬种?!
谢迁彭韶等一众南方官员,脸色铁青。
他们想过,在周氏掌权之后,他们的迁都计划,可能会进行得不那么顺利。
但没想到,周氏竟然会如此坚定地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