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溥带着如今朝中,最有能力影响朝局的几位内阁尚书,回到自己的宅邸。
徐溥将众人领进书房后,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又遣散了家里的下人后,才给诸位阁老尚书,奉上一杯热茶。
王恕在桌边坐定:徐首辅,有话就直说吧,咱们在场的,都是一条破船上的人了。
徐溥连连点头:王尚书说的极是,我也不藏着掖着了。
诸位认为,先帝驾崩一事,真是前任内阁组织策划的吗?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脸色皆是一变。
老夫不知。
王恕首先表态:老夫之前一直在南直隶为官,这京城事宜,老夫知之甚少。
我们也不清楚,我们之前都还在翰林院任职。
若不是陛下钦点,我们现在应该还在翰林院里呢。
谢迁和李东阳两人,也是连忙推说自己并不知情。
刘健和刘大夏两人,也是支支吾吾,不予表态。
徐溥见此,心里将这群老狐狸都骂了个遍。
都什么时候了,皇帝的屠刀都架在他们的脖子上了,还在玩明保哲身这套呢?
皇帝做的如此过分,他们再不反抗,那以后文官就只能成为皇帝手下处理政务的工具人了。
以后内阁文官的利益还要不要了?
家乡士绅贵族的利益还要不要了?
于谦于少保,好不容易才将皇权关进笼子里,将内阁权力扩大到皇权之上。
结果又让英宗皇帝复辟,挣脱了内阁对皇权的束缚。
宪宗皇帝登基后,又重新扩大了皇权,让皇权重新有了和内阁叫板的资本。
而到了朱祐樘手上后,朱祐樘更加过分,他这是要将内阁,重新变成皇权的附庸!
让内阁对皇帝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身为阁老,尚书,徐溥哪怕是拼上这条老命,也绝不允许这件事发生!
他一定要将朱祐樘,重新变成一个和朱祁钰一样的圣主明君。
只要乖乖听内阁的话,听文官的话,让文官集团和地方士绅们吃得饱饱的。
以后的史书一定会大肆歌颂朱祐樘,将他塑造成一个明君,贤君,仁君!
若是朱祐樘还要扩大皇权,限制文官的话,那他徐溥舍掉这条命,也要抗争到底!HtΤΡs://m.GaИQīИG五.cοΜ
别的不说,史书上绝对能恶心死朱祐樘,将他变成一个昏君,暴君!
最好还能再来一次土木堡之变,把朱祐樘的名字,永远地钉在耻辱柱上!
徐溥压住心中不满的情绪,再次开口。
以我来看,追查先帝驾崩一事,只是陛下用来清洗内阁势力的一个借口。
无论是处刑三法司,还是处死那五百多名传升官,都是对咱们内阁和六部势力的一次定点打击。
陛下残暴,不知道什么时候,这把刀就要砍到咱们头上来了!
徐溥说完,众人面面相觑,脸上皆是一片忧色。
徐溥说的话句句在理,不管朱祐樘动手的理由是什么,结果就是内阁的势力被大大削弱。
陛下刚刚登基时的内阁,和现在的内阁,在权力上已经完全没有可比性了。
徐溥仿佛想起什么事来,又突然哀叹一声。
唉,当初先帝有意废陛下太子之位,另立兴王朱祐杬为皇太子。
若不是前任内阁的诸位阁老,和你们这些东宫侍讲拦着,恐怕现任皇帝,就是兴王了。
要是兴王继位,我们现在的日子,绝不会如此难过。
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都曾是东宫侍讲。
徐溥这话,明显就是冲着他们三人来的。
刘健面色不豫,极力争辩。
陛下登基之前,中正平和,为人谦虚有礼,善于察纳雅言,实乃一代明君之相。
这……谁曾想登基之后,就完全变了样啊!
谢迁连忙附和:刘阁老说的是,若我们早知是这样……当时也不会拦着先帝易储了。
眼见话题已经聊偏,王恕不得不出声阻止。
行了,木已成舟,多说无益。
想必徐首辅邀请我等前来,也不是为了让我们光听你抱怨几句。
徐首辅有什么想法,不如大胆说来。
那我就直话直说了。
徐溥知道如果自己继续绕圈子下去,这些老狐狸能和绕一晚上不接话。
于是,徐溥直接对房间里这几位,位高权重的阁老尚书们,讲出了自己的计划。
诸位,陛下如此凶残,动辄便是抄家灭族。
为了自保,我们必须有所行动。
我认为,我们可以秘密修宪!
从法理上,阻止陛下这种屠杀官员的行为。
修宪?!
谢迁惊呼一声,又迅速捂上自己的嘴巴。
王恕和刘大夏两人,目光一凝,面色严肃至极。
刘健和刘东阳深吸一口气,看向徐溥的目光里,充满了惊惧。
所谓修宪,那就是更改大明王朝的根本法律。
自大明立国之初,太祖高皇帝便对大明的税收,盐茶买卖,海外贸易,官员任命和边将调兵,统兵之权等,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这些权力都在朝廷的手里,都在大明皇帝的手里。
并且制定出《大明律》一法,将其写进《大明律》里,作为大明王朝的根本法律。
同在大明律里的,还有对贪污官员的处刑。
官员受财枉法,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绞。
这些规定,也都记载在《大明律》里。
这些制度,对明朝的文官武将,地主士绅十分的不友好。
历代内阁文官,都想把《大明律》给改了。
但由于太祖高皇帝在驾崩前,留有遗诏: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这让权倾朝野的三杨内阁和于谦,都对《大明律》束手无策。
于谦在景泰年间,大权在握,有统兵调兵之权,可随意废立皇帝,位同摄政。
拥有滔天权势的于谦,都动不得这《大明律》。
如今权力已经极小的内阁首辅徐溥,如何能动这《大明律》?
刘健犹豫了一下,还是出声问道:于少保当年都动不得这《大明律》,我们又如何能动?
徐溥反问:谁说我们要动《大明律》了?
《大明律》是太祖高皇帝所创,祖宗之法不可变,动了是对太祖高皇帝的不敬,是要掉脑袋的。
刘大夏不解:那又为何又说要秘密修宪?
徐溥微笑:英宗皇帝和先帝在位时,内阁就曾提出过,《大明律》已经不适应本朝代的发展,应重修一本《大明会典》代替《大明律》。
这样一来,就可以合理合法地,规避太祖高皇帝的遗诏。
只可惜英宗皇帝和先帝太过强硬,坚决不准内阁修改祖宗之法。
我认为,我们可以继续先贤的工作,重修一本《大明会典》,用来代替《大明律》。
听到徐溥的话,众人心中本来刚刚燃起的一丝希望,突然就被浇灭了。
王恕摇头叹气,颇为失望。
唉,时用啊,英宗皇帝和先帝都不准修宪,当今陛下比起英宗皇帝和先帝,更为强硬。
陛下如何肯松口修宪?
老夫看呐,此事作罢,待后人再议吧。
王恕话落,谢迁和刘大夏连连出声赞同。
我也是这么觉得,让陛下同意重修一本《大明会典》,我看绝无可能。
徐首辅,这事确实太有难度了,成功的希望实在渺茫。
众人并不看好徐溥修宪的想法,但徐溥依旧胸有成竹。
诸位有所不知,从陛下之前改革币值,又要改革税收上看。
陛下虽然手腕狠辣,性格强硬,但却不是一位守成之君,而是一位积极进取的改革之君。
内阁若提议重修一本顺应时代的《大明会典》,陛下想必是会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