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最值钱的脑袋
关中正月二十,有个风俗叫补天。
倒也不算什么大节,就是这一天要吃煎饼。
往屋顶放几张,谓之补天。
往井里扔两片,谓之补地。
杨宝柱将手里的煎饼扔进井里,又恭恭敬敬拜了三拜后,便对着屋里高喊一声:我出去啦!
他老婆在屋里抱怨道:又去茶馆,这刚回来的,也不歇歇。
嘿,多嘴婆娘!
杨宝柱骂了一句,便将土烟杆子插在颈后,背着手,哼着小曲儿走出家门。
华阴老城并不大,因靠近潼关,乃兵家要冲,前朝曾毁于战火,只剩残垣断壁,数百里杳无人烟,后来才逐渐恢复元气。
杨宝柱虽只是皮影戏左家班一名唢呐手,下九流的行当,但祖上却也辉煌过。
弘农杨氏,提起来可是响当当的存在,曾出过四代帝王,五代后妃,名臣将相也不少。
按理说,应该是横行一方的大家族。
可惜,弘农杨氏始于西汉,兴于魏晋,没于隋唐,至宋时大族南迁,只剩下他们这些旁支。
只有祭祖时,才能追忆昔日辉煌。
每当杨宝柱提起此事,总会惹来笑话,毕竟关中这片地面,谁家祖上没阔过。
但这两日,他却很是春风得意。
杨先生来了!
果然,刚走进茶馆,便有人高声招呼,就连店小二也殷勤地端来茶水,小心伺候。
杨老哥,那晚的事,再讲讲呗!
杨宝柱刚坐下,便有几人凑了过来。
这不昨天刚讲过么!
杨宝柱故作不耐地抱怨一句,但当取出土烟杆子,旁边又有人殷勤地点上后,他还是抽了两口,淡然道:那晚的故事,可有的说了…
这次上元节鼓王大会,来参加的,可不止咱们陕州,就连不少外州队伍也来,可比以往热闹多了……
他们各展绝活,咱华阴老班子,那可不能丢人啊,八方显影术一出,当即震慑全场……
熊宝东你们听过没,长安火熊帮帮主!
比咱们这边的血刀会如何?
呸,根本没得比!那可是长安啊,人家手底下帮众数千,个个都是能打的汉子。
但照样,被摘了脑袋!
啧啧…我就在旁边看着,哎呦,可溅了我一身血,可怜我刚做的新衣服…那李少侠,是拎着脑袋一声吼,当真是唐时游侠儿重现!
杨宝柱不愧是戏班子出身,虽不会唱,但讲起那晚的事,包袱是一个又一个,听得众人连连惊呼。
有人忍不住询问道:不就鼓王大会么,咋抢的这么厉害,还闹出了人命?
杨宝柱斜眼一瞥,为了上华山!
啥?
有人当即喷出一口茶,那烂怂华山,我每天都上,他们想上,找我带路啊,几条道都熟。
嘿嘿。
杨宝柱冷笑道:你个没见识的,真以为华山就是你眼中所见,有些地方,可不是普通人能上去的。
说多了伱们也不懂,反正那名额可值钱了,要不为啥外州的都要来抢?
值多少钱?
怎么的,都得俩千两吧…
嘶——!
众人顿时倒抽一口凉气。
噗嗤!
就在这时,远处角落,嬉笑声传来。
杨宝柱抬头望去,却见那里坐了个红脸汉子,身穿破破烂烂羊皮袄,个子挺高,腰间各挂着一把关山刀子。
是刀客!
杨宝柱原本还有些生气,但这下却心中一凛,小心抱拳道:这位大侠,在下胡说的,您别见怪。
你的消息过时了!
红脸汉子将碗中茶水一饮而尽,摇头道:一个名额,卖了一万两,那李衍手中九枚令牌,足足卖了九万两!
啥?
这下轮到杨宝柱吃惊,顿时觉得怀里二十两的赏钱,不再那么香,同时暗骂班主抠门。
九万两啊…
红脸汉子啧啧摇头,不仅如此,丰阳县的乔家,还有火熊帮一些老人,还联合出五千两红,悬赏李衍脑袋。
他那颗脑袋,可是如今道上最值钱的!
杨宝柱笑了,小心道:那李少侠可是连化劲高手都能轻易斩杀,还是术士,谁这么不要命敢去接红。
要钱不要命的人多了!
不巧,我就是其中一个!
红脸汉子一边说,一边缓缓起身。
众人这才发现,他个头之高,竟有两米!
杨宝柱咽了口唾沫,恭敬拱手道:得罪得罪,敢问兄弟……
蒲县,袁黑子!
说罢,便哈哈大笑,阔步出门。
众人面面相觑,皆是眼神惊惧。
是蒲县的袁遮天!
……
袁遮天出了茶馆,便大步流星走向城门。
他体型异于常人,走在街上很是醒目。
城门口,墙上赫然贴着他的通缉令,但几名城卫看到,却愣是扭回了头,装作没瞧见。
哼哼!
袁遮天一声冷笑,大摇大摆出了城门。
来到城外黄土岗子下,从树上顿时跳出一名汉子,满脸堆笑,恭敬拱手道:见过大哥。
查到了没?
点子就在三十里外山中,那里曾是旧唐陵,听说有几帮刀客已经去了。
结果怎么样?
这…全疯了,自相残杀而死,据一个活下来的说,他们撞到了脏东西,漫山遍野都是!
呸,都是些蠢货!
袁遮天冷笑着骂道:那人可是术士,就这么傻乎乎地上,跟找死有什么区别?
去,召人!
是!
矮小汉子纵身而起,跳下土岗,骑着快马飞奔离去,很快就没了踪影。
袁遮天则叼了根稻草,斗笠一扣,翘着二郎腿,斜躺在树下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