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墨香吧。季歌心里想着。元小夫子送了一套,咱们也要买些回家。
好,听媳妇的,都听媳妇的。刘大郎喜滋滋的应着,太高兴了,三郎要读书了,家里人也能跟着识点字了。
还真让余氏说对了,就算中午回家做了个蛋糕和一个发糕,收摊也挺早的,快申时末就卖光了,夫妻俩惦记着买东西的事儿,刘大郎麻利的收摊,季歌去和余氏说话道别。
明天咱们做四个大蛋糕,三个玉米发糕,三锅爆米花。季歌边走边和刘大郎小声嘀咕着。
刘大郎听着说道。我看生意还会更好些,鸡蛋可能不够,县城里的鸡蛋贵了些,我回清岩洞一趟,多买些鸡蛋回来。一文钱两个呢。
再过几天,得把家里攒的鸡蛋用光了。季歌刚刚在心里扒拉了一下收益,笑的甜滋滋的看了眼刘大郎。大郎我还以为少说也得十来天才能把生意做开呢,谁想到第二天就有些模样了,有三百多文钱呢。说着,她顿了顿,压了压情绪,眼里的笑却是遮不住的。等有了点名声,兴许咱们一天还能挣个六七百呢,
咱们搬来县城是对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喜事一件接一件的,刘大郎就说。媳妇咱们晚上加个鱼吧,都高兴高兴。
季歌忙点头。行。让家里的几个孩子也高兴高兴。照这趋势发展下去,往后的日子就不愁了,压力顿减呐!
第036章
到菜市买了条鱼,老姜,一根筒子骨。夫妻俩推着小摊子出了东市往东昌街走,东昌街大大小小的书斋墨阁都数不过来,与东大街相邻是繁华街道,离东市有段距离。因推着小摊车,夫妻俩便进了街尾的一家小店铺,把小推车停在了拐弯的巷口,刘大郎守在一旁看着,季歌进了小店铺。
走进店铺,一股墨香扑鼻而来,清清淡淡很是沁人心脾。掌柜的正在拨着算盘,抬头看了季歌一眼,问道。你需要些什么?可以先随便看看。声音舒缓从容。
季歌不太懂这些,见掌柜正忙着,便四下瞅了瞅,小小的店铺各柜架摆满了文房用具,种类繁多看的应接不暇,笔墨纸砚,笔架笔筒笔挂,镇纸等等,还有更多她看不出名堂的物件。心里有些微微的发虚,不知道钱袋里的钱够不够呢。进了这店铺才知道,不单单买笔墨纸砚,必要的辅助文具也要准备着。
读书好像比她想像中的还要烧钱,难怪以前曾老人说过,古时供个读书人,家里至少得有个几十亩田,否则整个家都得被掏空了,跟后世的读书是有大差距的。三郎可得要给她争气些才行!
你需要些什么?掌柜的处理好手头上的事,走到了季歌的身旁,缓缓悠悠的问。
季歌稳了稳心神。我家弟刚入学,我想给他买一套基本的文房书具。
掌柜的不着痕迹的瞥了眼季歌的穿着打扮。你随我来这边。又问道。他入了是哪个学馆?
什么意思?季歌一头雾水,嘴上答道。葫芦巷元夫子开的学馆。
嗯。每个学生元夫子会送套笔墨纸砚。掌柜从柜架上拿起一刀纸。这是一般人家用的麻纸,质地坚韧耐久,保证别受潮就行,用来练字比较好。说着又拿起一刀纸。这是白麻纸,合适书写文章。
麻纸偏黄比较粗糙,白麻纸则正面洁白光滑,背面粗糙有草秆纸屑粘附,季歌看着挺满意的。怎么卖?
麻纸一刀十张,二十文钱。白麻纸一刀三十文钱。掌柜的把手里的两刀纸递给了季歌,往左边的柜架走去。笔墨砚暂不用买,笔架放置毛笔,笔掭验墨浓淡顺理笔毫,笔洗濯洗余墨,镇纸写字时用来压纸。此四样共六百七十文钱,细致点用着,可长久使用,也能省点笔钱。
季歌想起小时候写大字时,用的毛笔从来就没有洗过,写完了直接往笔套里塞,那毛笔用不了多久就废了。好。麻烦掌柜的。
就这些吧。掌柜的拿着四样小物件往柜台走。
季歌看着手里的纸张。掌柜的,这麻纸再来两刀吧。练字什么的比较费纸吧。
两面都可以写,可以先用手指沾水在桌面练练,写时多看看字贴找找感觉,在脑海里描摹描摹。
好。季歌想这掌柜的挺厚道,拿着两刀纸走了过去。
刘大郎见媳妇一直没有出来,他有些心急,走到店门口望了望。季歌看见他,冲着他笑,见掌柜在记帐,就走了几步。买好了,马上就出来。
嗳。我等你。刘大郎心里甜滋滋的,又退回了巷口。
季歌付了钱,拎着买好的物品,高高兴兴的出了店铺,回家的路上,她和刘大郎挨近走着,边走边说着刚刚在店铺里的事。
往后还在这店铺买,老板挺好。刘大郎听完说道。
我也是这么想的。季歌笑着直点头。
太阳落山了,天边晚霞炫丽,有鸟儿自空中飞过,留下几声鸣叫,炊烟袅袅随风飘荡,空气里飘着阵阵饭香,路人行色匆匆都往家里赶,各种声音虽杂噪,却充斥着一种别样的生活气息,和现代的喧嚣不同,看着身旁推车的男人,季歌的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心安。
刘二郎等在胡同口,见到大哥大嫂的身影,迎了过来。二朵把饭菜都做好了。帮着大哥将小摊子推进胡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