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暄面色淡然:大周将士平日里操练的都是如何守城,现在缺少粮草不能留在城中,将士们只能选择突围,可惜那两座城池本就在鞑靼,大周将士不熟悉周围的环境,一旦出城必然会被鞑靼合围剿杀。
吕知府心中一凉:所以留在那两处城池的兵马已经拱手送给了鞑靼。
宋成暄接着道:原本守在北疆的兵马拆分成三路,一路随张玉弛进京,一路被困鞑靼,只有一路守在宣府等镇,鞑靼来犯这些兵马是否能守住关卡?
吕知府身上衣衫已经被汗湿透。
宋成暄转过头,黝黑如墨的眼睛落在吕知府身上:鞑靼冲破关卡入侵大周,到那时谁来阻拦鞑靼?张玉弛还是王师?
王师前往顺德救驾,张玉弛狭皇子乱政。
等所有人反应过来时恐怕已经晚了。
吕知府浑身脱力,光京中就有百万民众,这不止是大周半壁江山,而是那么多条性命。
宋大人北上是要去迎战鞑靼?吕知府声音沙哑,您大军从沭阳经过,是要我做出表率,沭阳兵不血刃,放您向北前行,后面的州府也会有人效仿,东南往北之路就会顺畅许多。
宋成暄站在那里并不说话,吕知府却能感觉到那两道目光压迫的力量。
吕知府道:为何是我?
身为知府,自称父母官,维护一方百姓,自然要有推断大势的能力,这一城的百姓和将士要何去何从全凭吕知府决断。
宋成暄说着转过身:明日一早若不开城门,我会下令攻城,午时之前拿下沭阳。
吕知府抬起头去看宋成暄,宋成暄的身影在灯火照射下如同笼了一层光晕,让人不能直视。
等到那脚步声渐渐远去,吕知府才坐在椅子上。
知府大人,副将上前,我们该怎么办?
吕知府看着窗外一直无声。
远方的天空渐渐亮起,吕知府这才起身灭了身边的灯盏,他一路走向城门,登上城楼之后,看到不远处飘荡的旗帜。
旗帜上一个大大的齐字迎风招展。
宋成暄最终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这一瞬间竟然与他期盼的王师一般无二,也许冥冥之中注定要如此。
打开城门,吕知府开口吩咐,迎东南军队入城。
谁来挽救大周局面?也许就是宋成暄。
……
京城。
宫中。
太后惊诧地看着张玉弛和张静姝。
你们真是疯了,太后不再像往常那般镇定,刺杀皇帝,扶立新君,你们想要做什么?
张玉弛放下手中的茶碗:大行皇帝的幼子尚小,十几年后方能亲政,纱帘之后还不是您主持大局,我这都是为了张家着想。
那你也不该在这样的时候,太后道,东南的宋成暄还没有除掉……
哼,张玉弛冷冷地道,皇帝除掉宋成暄之后,下一个就要对付我,大哥和三弟的下场都摆在那里,我怎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
事已至此,再说下去也没了用处。
太后颤声道:可是现在皇帝没有死。
不碍事,张玉弛十分有把握,我带了人入京,已经前往顺德,在成王赶到之前就会找到皇帝。
太后道:万一不成要怎么办?你就没想过?
必须成功,张玉弛笑着,否则我们整个张家都要死,我想太后娘娘应该有法子,保我们张家能够笑到最后。
第七百九十三章 龙椅
已经是夏日,整个慈宁宫却是一片寒意。
太后手脚冰凉,耳边阵阵嗡鸣之声,她半晌才缓过神。
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你们都有了,太后声音发颤,你们还想要什么?风光了这么多年足够了。
我压制你们,不想让你们太张狂,对张家不是件好事,可你们却不肯听,一个个的都让我失望,最终张玉慈和张玉琮都丢了性命,我以为你会引以为戒,没想到你……
太后显得十分苍老:总有一天我保不住你们,到了这个地步我也没有什么法子。
张玉弛脸色微变,他已经猜到太后的态度,不过最终太后还是要低头。
那孩子不是皇帝的吧?太后看向宫人怀中的婴孩,怎么会那么巧就有孩子降生。
张玉弛面色不改:在宫中出生的孩子都是皇上的,而且司礼监也有记档,皇上曾宠幸那宫人。
太后手指收拢:简王那一套你学的很快,如果你真的有简王的本事,我也会想方设法助你一臂之力,可惜……张家做个外戚已经很勉强,哪有余力再求其他。
张玉弛听到这话,脸上一闪厌恶,他站起身:太后娘娘也是张家人,难不成太后娘娘希望看着皇上惩办了整个张氏一族?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