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答案仿佛已经呼之欲出。
李煦微微收拢了手指。
……
李家的小院子。
李煦进了门就看到李大太太在忙碌。
李大太太带着人收拾箱笼,所有的物件儿她都要亲手放好。
李煦上前劝说:母亲该多歇歇。
没关系,李大太太笑着道,就快弄完了。
管事妈妈立即道:大太太不放心将这些都交给我们收拾,特别是九爷的物件儿……就连书房里的用具也是大太太亲手刷的。
煦儿就爱那些,李大太太眉宇中满是慈爱的神情,我记得煦儿小时候就喜欢端砚和老墨,可他又不肯说,有一次我在李家老祖宗那里看到了一块端砚,想方设法才要来,到现在煦儿还用着。
李煦扶着李大太太坐在临窗的大炕上。
李大太太接着道:后来学政大人送给了煦儿一块端砚,比李家传下来那块不知要好了多少,我让煦儿换了,煦儿却不肯,只说祖宗传下来的更要珍惜。
李大太太说完,抬起那双明亮的眼睛仔细地望着李煦:煦儿说的对,祖宗传下来的家业如何能丢了,长辈珍藏了多年,用了那么多的心血……
后辈子孙就要好好走下去,这样才能让他们安心。
李大太太说着眼睛微微有些发红,不过她却笑着遮掩过去,再次看向李煦:我煦儿从小就是有大志向的,母亲相信这么多年的努力不会白费。
第六百四十七章 世子爷的嘴
李煦刚想要说话,却被李大太太阻止。
李大太太笑着又开口:你听母亲说,在母亲心中谁都不如你,要说大周的青年才俊,那个宋大人虽然威风凛凛,年纪轻轻就被皇上封去常州,人人看着都羡艳的很,母亲却觉得他不及我儿半分。
母亲只恨自己没有多大的本事,不能帮衬着你。
母亲别这样说,李煦道,母亲尽心尽力,儿子都知晓,家中几个兄弟,只有我从小身子孱弱,让母亲总是牵肠挂肚。
李大太太的手微微一颤,半晌她抬起头望向李煦:你是与几个哥哥不同些,虽然小时候身子弱,长大以后却很少让母亲操心。
母子俩正说这话,李四爷走进屋。
李大太太立即扬起脸看向李四爷:你们兄弟坐着,我去厨房看看饭菜准备好了没有。
走出屋子,李大太太直奔大厨房。
大太太都准备好了,您就安心吧!管事妈妈上前低声道,不会有什么闪失。
希望这场风波早些过去。
李大太太松口气:回到家就太平了,我也不求别的,只求能够堂堂正正拿回我们自己的东西。
……
今天晚上天格外的黑。
大风过后,冷得让人觉得又回到了冬夜。
京城外破道观的角落里,一个人影蜷缩着,虽说这两天还有许多事要做,可他就是睡不着,心中挂念着妻儿,她们不知现在怎么样,还能不能活下来。
在军中出生入死,一步错步步错,如今沦落到这个下场,不知该去怪谁。
一阵脚步声传来。
韩参将浑身戒备,握紧了手上的长剑。
太冷了,那人嘟囔着,好在这里有个道观,里面有人吗?我能不能进去躲一躲。
韩参将没有出声,这段时间在外风餐露宿见过不少这样的流民,他自然不会向一个流民动手。
外面的人慢慢地走了进来。
韩参将本不欲去理会那人,却不想那人走到角落里摸摸索索一阵子,然后黑暗中亮起了一支火把。
火把的亮光径直晃过来,韩参将不由地皱起眉头。
咦,还有人。
韩参将眯起眼睛想要顺着火光看去,不料那火把又是一举,让他眼前金黄一片,其他的什么都看不到。
你做什么?韩参将冷声道。
对不起,对不起,我不知还有别人在,那人立即赔礼,我想着进了道观要上柱香,谢谢老神仙的庇护,没想到……
韩参将不愿意与这样的人说话,他向后躲了躲身子,垂下头,希望那人识相的话不要再开口。
那人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炷香,真的插在了香炉之中,然后又生了一堆火。
韩参将冷眼看着这些,心中长出一口气,那人总算要睡下了。
喂,你饿吗?
韩参将没有说话,鼻端却闻到一股肉香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