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陶侃有何关系?王献之问道。
听王献之直接称呼陶侃的大名,陶潜愣了一下。他再次打量王献之。
只有身份比对方要高贵的人,才有可能直呼对方的大名。亦或是看不起对方,才会直呼对方大名。陶潜觉得王献之肯定是前者。他小心翼翼地回答道:潜与陶大司马为同族。可惜家门沦落,早已与族人分开。
王献之撩起幂篱,认真地打量着陶潜。
陶潜看到了王献之的真容,他张开嘴巴,眼睛睁大。琅琊、琅琊王七!
如此容色,能让陶潜想到的人,只有那位旷世奇才的少年丞相——王献之!
作者有话要说:陶渊明:身为一个影响后世文人的文坛大腕,竟敢到现在才让我出场!作者你好意思吗?
顾恺之:谁让你出生比我晚。
陶渊明:哼!
ps:陶渊明的出生与名字有争论。有文献说陶渊明,渊明是他的名,字元亮。有文献记载是陶渊明,名潜,字渊明。我觉得,陶潜是他的名,渊明才是他的字。
因为王莽变法,从王莽时期到西晋时期,大多数人的人名只有一个字。到了西晋末年道教兴起,为了表明道教子弟的身份,所以那个时期开始,有很多人的人名里加入了‘之’、‘道’、‘灵’等这些表示身份的文字。从东晋时期开始,人名从一个字增加到两个字。大多数的人名,新增加的那个字,都是为了表达道教的身份。
所以正文里边,直接用了陶潜。
第253章 只剩下他
王献之从洛阳回到会稽, 带回了两个孩子。一个七八岁的男孩, 还有一个四五岁的女孩子。
王玄之正好要出门,遇到王献之回来,看到王献之还带着两个孩子,他好奇地打量着这两个孩子,出声问道:这二位是?
王献之告诉王玄之:陶潜, 陶姝。我义子, 义女。
王玄之:……
王玄之愣了一下, 他问道:再过两载,你要与阿凰成亲。官奴,你就那么急当父亲?
王献之低头对陶潜与陶姝言道:这是大郎, 我长兄。
陶潜立马向王玄之行礼:大伯父。
陶姝学着兄长, 向王玄之叫道:大伯父。
王玄之:……
人家孩子都叫了, 王玄之也不好再说什么,他从身上掏了掏, 拿出两瓶护肤膏,递给陶潜跟陶姝:嗯。甚是有礼。
陶潜与陶姝接过东西, 出声谢道:谢谢大伯父。
王玄之点头,见陶潜这么有礼,他问王献之:这二人与鄱阳陶氏有何关系?
王献之告诉王玄之:阿潜兄妹出身鄱阳陶氏。
王玄之若有所思, 鄱阳陶氏自从陶侃去世之后,门第日渐衰落。王献之既然收养这两个孩子,说明这两个孩子的父母应该不在人世了。
王玄之点头,想起正事, 他说道:我要出门演讲。
王献之颔首,笑着说道:大郎慢走。
听说王献之带着两个孩子回来,正在专注画画的顾恺之立马放下笔,起身跑出去。
此时,王献之正在后院。郗璇与王羲之得知王献之要收养两个孩子,两人倒是没说什么。
不过王徽之却说了一句话:官奴,你可问过阿凰?
王献之回应王徽之:我与阿凰说过。
前两年,王献之就跟郗道茂深入谈过孩子的话题。他跟郗道茂科普了很多近亲繁衍带来的不良后果。郗道茂很听王献之的话,对王献之说的话,深信不疑。
王玄之与何氏成亲多年,何氏一直没有为王家生下孩子。郗璇与王羲之都没有责怪过何氏。何氏与王玄之的夫妻感情一直很好。没有因为孩子的事情,发生过矛盾。有王玄之与何氏为例子,所以郗道茂觉得,哪怕她与王献之将来不生孩子,也不会有人责怪她。并且,王献之曾答应她,无论如何,他都会护着她。郗道茂对王献之甚是信赖。
王徽之挑了挑眉,转而言道:若是玥儿将来再生,我分你一个儿子。
王献之笑着摇头:多谢五郎好意。此事,五郎还是与五嫂商量清楚为好。
王献之并非长子,不用继承家业,所以他的压力并不大。至于族里,王献之已经选好了一个人,打算栽培王珣为下一任族长。
顾恺之走进屋里,打量着那两个陌生的孩子。
看到顾恺之来了,王徽之冲王献之抬了抬下巴。
王献之转身看向屋门。看到顾恺之来了,他朝顾恺之笑道:虎头,这是阿潜、阿姝。
顾恺之点头,他收回目光。
回会稽的路上,陶潜听阿陌讲了很多王家人的事情。包括顾恺之的事情,阿陌也讲了不少。
陶潜向顾恺之行礼:兄长。
陶姝小声地叫道:兄长。
顾恺之往身上摸了摸,摸出两个色号的颜料,他分别递给陶潜与陶姝。
陶潜与陶姝收下东西:谢谢兄长。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