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读书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大明国师 第494节(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王景想开口说些什么,但他一时之间竟然没想到该如何应对,当他再想说的时候,却是晚了。

看着众人微微愕然的神色,姜星火继续道。

法不可以轻变也,亦不可以苟因也。

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事事之过也。

轻变,则厌故喜新,有更张无序之患,此太多事之过也。

二者法之所禁也,而且犯之,又何责其能行法哉?

故此,去二者之过,而一求诸实,法斯行矣。

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法既不能轻易变动,也不能完全按照过去的来,要摒弃二者的弊端,然后做到求实,也就是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法,如此一来才能行得通。

至此,姜星火完成了反击的理论部分。

论述的四段论结束。

第一段,姜星火肯定了朱元璋的功绩和能力,并反击了王景扣给他乡间书生、狱中囚徒的贬低,以诸葛亮、管仲自比。

第二段,姜星火道出了法的本质是让老百姓安定的规矩,跟古今没关系,什么有助于这一点,那么就用什么样的法。

第三段,姜星火指出朱元璋也是后王,他的法对于尧舜禹汤这样的先贤来说,同样是新法。

第四段,姜星火说了法虽然不能轻易变动,也不能因循守旧,二者要选一个平衡点,弃其弊、取其利,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法。

当姜星火完成了他的理论构建后,现场大部分聪明人,都知道他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既然法是为了让天下安定,既然要根据时代来调整法,既然朱元璋用的也是相对的新法,那么姜星火就要论证,眼下到底需不需要调整法了。

王景此时方才瞅空开口道:法之.

话未说完,就被姜星火粗暴打断:王侍郎请我赴死,难道还不允我死前说句话了?我说的有没有道理,交由诸公与陛下评判便是,王侍郎有何可着急的?

简而言之两个字

——急了?

王景面红耳赤,但实在是一时语塞。

今日他不要命敢抬棺死谏,姜星火同样也不要命。

而且此番情景,姜星火既然说出了交由现场文武百官和皇帝来评判的话语,这顶带着大义的帽子压下来,王景确实是不好打断姜星火的话语了。

今日,姜某有三问!亦有三答!

姜星火环顾四周大臣,此时哭陵的官员们,都不自觉地停了下来,抽噎着看向这位国师。

若是三问三答之后,诸公觉得无甚道理,这法,不变也罢!

此时的姜星火,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无穷的自信,似乎他笃定了,虽然刚才他距离失败仅差一步之遥,但当他的三问三答之后,现场的诸公,将会彻底对新法服气。

第一问!

洪武开国,乃是‘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我大明太祖高皇帝为何行卫所制新法?为何不用宋朝厢军旧法?

姜星火一步踏出,百官如一剑劈海一般像两侧散去。

原因再简单不过!

姜星火一边走着,一边看着朝堂诸公们的面容。

胡虏入主中原,天下百姓起兵抗元者何止百万?彼时数百万众,皆抗元有功之臣,太祖高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功,岂一人可成耶?

这话,堂堂正正,没有人敢否定。

朱元璋一个人提着刀,是没法驱逐鞑虏的。

姜星火话锋一转,直接道出了这里面的本质原因:而这数百万众,浴血拼杀,血性难磨,好勇斗狠,若是放回民间,难道不是必然酿成大患?而即便朝廷愿意遣散,对于这批有功之臣,又如何一下子拿得出海量的遣散之财?故此太祖高皇帝考虑实际,设立了卫所制度,难道这不是法因时而定?

姜星火的话语如同连珠箭一般射向在场诸公的胸口,堵得他们发闷。

而今日卫所制度为何渐渐有崩塌之势?为何卫所百姓会逃籍?

此时针砭时弊的姜星火,冷笑不止:原因同样再简单不过,时代变了!大人!

如今天下安定,大明已经从元末战乱那种命如草芥的时代中走了出来,有能力考科举做生意的卫所百姓,又怎么会乐意一辈子种地当兵呢?

法既因时而定,自可因时而变!

此乃我第一问,第一答,诸公自可评判讨论,若有错误,皆可指出。

大臣们渐渐议论纷纷了起来。

是啊,太祖高皇帝设立卫所制,考虑的是当时的时代情况,如今的时代已经变了,若是强行让制度不变,恐怕便是所谓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了。有年轻的大臣感慨道。

没错没错.如果不想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只有两条路选择,要么放开军户参与科举、经商的渠道,要么就变革卫所制度。

话是这么说的,可毕竟这么多卫所人口,数以百万计呢.

这确实有点麻烦,还是不要轻易变动为好。

话虽这样说没错,但是要变革制度也绝非易事,且看这卫所制,也是太祖高皇帝在世之时便想了许多方法,权衡利弊方才完成。也有年纪较大的大臣表示担忧。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