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吐蕃虽然灭亡了,可气温和降水,还会继续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
唐朝中后期,气温下降,气候开始变得寒冷,而这个导致寒冷的降温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甚至过程中还会有所起伏。
在唐末五代的乱世后,北宋迎来了一个升温期,在那时,不仅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开始重新适合耕种和居住,就连河北也形成了大片的湖泊、沼泽、河流,北宋甚至还依靠这些湖泊与河流,在平原上修建了阻击辽人南下的防线。
就在两人的情绪稍稍抬起来的时候,姜星火的话语转向低沉。
但是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一百多年,到了北宋灭亡的前夜,气温便开始又一次下降了,这次持续百年的温暖期宣告结束。
史书中记载,北宋大观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泉州下起了大雪,泉州港甚至因此封冻。北宋政和元年,太湖全部结冰。
而辽东的金人,也开始因为不堪忍受寒冷,走出深山老林,向南灭辽、灭宋。
然而,这个温暖期反弹后的大寒冷期,持续的时间非常的长。
朱高煦脱口而出:蒙古人!
不错,气温对于草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平原。姜星火点头说道。
李景隆试探着问道:蒙古人也是因为草原逐渐寒冷,所以才被迫整合起来,南下征服世界?可为什么草原受到气温的影响,会远远超过平原呢?
因为草原距离海洋,比平原距离海洋要远。
看两人没怎么听懂,姜星火解释起了其中的原理。
这里面除了气温,还有一个事情,就是气温差。
你们知不知道,水体是可以调节气温差的?
李景隆点头说:刚才说过了,拿西湖举的例子。
跟那个不一样,那我再告诉伱们一个概念,叫做‘比热容’。
姜星火笑道:这个名词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同样重量的物体,上升同样的温度所需要的热。
你们信不信,同样的热,消耗在金子上,金子上升的温度比水要多得多?
李景隆摩挲了一下下巴,这个现象,他平时倒是完全都没有注意到。
于是,李景隆看向了朱高煦。
李景隆最近发现了朱高煦的一个优点,那就是他的生活经验似乎很丰富。
果然,朱高煦没有让他失望,又用他朴素的生活经验举了个真切的例子。
俺倒是真知道。
朱高煦活动了一下脖子,说道:有一次俺看工匠给俺烧金豆子,大概是一小块狗头金融化出来的,那时候他旁边正好烧了一大壶水,俺寻思重量有差距,但是应该不大.里面用的煤炭品质是一样的,铲进去的数量也都差不多。
结果呢?李景隆好奇问道。
都是放容器里烧,金子很快就化了,水还没冒烟呢。
朱高煦的生活小常识又一次举例成功,虽然一般人也不会有拿着一块狗头金去烧金豆子的经历就是了.
大抵如此。
姜星火说道:这就是比热容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水上升同样的温度,和下降同样的温度,吸收的热很多,释放出来的也很多。
隔壁密室。
这不对啊!
殿下您想啊。张天师微微蹙眉,说道:如果按姜星火的这个说法,那既然海洋释放了冷气,更靠近海洋的平原,应该降温比草原要多,为什么反而草原受到降温的影响更大呢?
朱高炽想了想说道:或许是因为草原更加靠近北部?
说不通。
夏原吉也有些疑惑,如果姜星火不提比热容的概念,那么按之前的说法,便是气温决定了降水,而降水决定了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
这个说法,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毕竟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常识。
越往北的地方,雨水就越少。
可如今姜星火又说,海洋释放了冷气,可草原受到的影响却比平原更大,这听起来就很没道理了。
因为按理说平原比草原更靠近海洋,受影响,也应该是平原下降的温度更大,传导到草原后,草原受到的影响应该更小才是。
听听姜师怎么说吧。
夏原吉示意张天师稍安勿躁。
而在墙对面,李景隆也首先想到了这个问题。
不应该是平原离海更近吗?
不,你们理解错了。
姜星火的回答让李景隆有些惊愕。
很多现象,其实是违反你的日常认知的。
能举个例子吗?李景隆问道。
之前他回答过山谷和山顶的气温区别,你再想想另一个问题。姜星火几乎不假思索地问道:譬如,你觉得在海边的昼夜气温差距比较大,还是在山区的昼夜气温差距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