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冯氏满脸急切,眼中流露出一丝淡不可察的委屈。
她自问是个好婆婆,三个儿媳先后进门。她从未刻薄刁难过,连寻常的立规矩也没有。
冯少君是她嫡亲的侄女,她对冯少君的好,只有一个更字。
她怎么也没料到,小夫妻两个成亲才几日,就有了搬出沈家的意思。
沈佑看着大冯氏:婶娘误会少君了。这件事,我在成亲之前就和少君商议过了,搬出沈府住进崔宅,是我的意思。
大冯氏的心情并没有变好,反而更酸涩委屈:四郎,你是嫌婶娘了么?
当年,江氏扔下儿子改嫁。沈佑还是个三岁孩童,和沈嘉站在一起,比沈嘉矮得多也瘦得多。小小年纪,还不懂事,懵懂地看着她。
她心疼这个侄儿,将小小的沈佑抱进怀中,对沈茂说道:你安心去当差做事。我会照顾好四郎。
这十几年来,她早将沈佑当成了儿子一样。她对沈嘉打过骂过,对沈佑连句重话都没有过。
此时的大冯氏,就像一个被儿子冷漠疏离的母亲,眼眶泛红,水光在眼眶里闪动。
沈佑心里也不是滋味,跪了下来:我从没嫌过婶娘。在我心里,婶娘就和亲娘一样。这些年,婶娘辛苦将我养大。我偶尔和三哥闹口角,婶娘隻向着我。我定亲成亲,都是婶娘费心劳力地操持。
婶娘对我的好,我都记在心里。
大冯氏眼里的泪珠滚落,更咽道:那你还要搬出沈府?父母在,不分家。我和你二叔都好端端地,你们兄弟几个感情深厚相处得极好。你为什么想搬去崔宅?
沈佑低声解释:婶娘误会了。我没有分家的意思。
只是,沈家的宅子就这么大。我们兄弟四个都成了家,以后各自再有儿女,住起来不够宽敞。
我和少君搬去崔宅,以后休沐就回来。逢年过节,也是要回的。
这么说,大冯氏的心里就好受多了。
大冯氏用帕子擦了眼泪,红着眼问沈佑:你说的都是真的?以后每个月都回来?这候 章汜
沈佑郑重应道:一定回。
大冯氏心里还是别扭:要不然,等过几年再搬出去。你要领兵去打仗,就少君一个人,搬去崔宅,我放心不下。
沈佑耐心说道:有外祖母在崔宅,一定会好好照顾少君,婶娘不必忧心。
大冯氏勉勉强强应了,催促沈佑起身:四郎,你别跪着了。快些起来。
沈佑没有起身,还恭敬地磕了三个头:婶娘养育之恩,我一直铭记于心。以后,我有出息了,一定会好好孝顺婶娘。
大冯氏被感动得泪水涟涟:好好好,你有这份心,婶娘就已很高兴了。强牺 读牺
沈佑自小孤僻,性情阴沉,一天说不了两句话。
这一成亲,倒是改了不少,都会哄人了。
做长辈的,明知晚辈哄自己,也是高兴的。
沈佑又低声央求:婶娘,这件事,你和二叔好生说一说,二叔总是听婶娘的。
大冯氏点点头。
沈佑走后,大冯氏怔怔了片刻,长叹了口气。
婶娘应了么?
冯少君迎了过来,轻声问沈佑。
沈佑略一点头,低声叹道:婶娘心里有些委屈,今日还哭了两回。
话说得再好听,一搬出沈府,距离就拉远了。大冯氏今日这一哭,他心里也怪不是滋味的。
冯少君默然片刻,低声道:如果你不想走,
那此事就算了吧!以后我再另想办法……少君,沈佑凝望着冯少君:我答应过你的事,都会做到。
冯少君鼻间微酸,没再说话。
为了她日后行事方便,搬出沈家势在必行。如果一直待在沈家,她就彻底被困在沈府内宅。
也只能对不住大冯氏的一片慈爱了。
沈佑搂住冯少君,在她耳畔低语:以后有空闲,经常回来,陪一陪婶娘。
冯少君轻声应道:好。
……
下午,沈佑去了兵部报到,也见到了何将军。
何将军是军中高手,善用的兵器是一把长枪。何将军身上的气势,也如长枪,透着夺人的锐利。
沈佑见过何将军!沈佑拱手抱拳。
何将军眉头微微一皱,淡淡道:沈副将不必多礼。
沈佑的鼎鼎大名,何将军早有耳闻。沈荣之子,年少英俊,身手骁勇,锦衣大比的魁首,舍命救过太子殿下,如今是太子心腹。
不过,在何将军看来,沈佑实在是太年轻了。
做亲卫和领兵打仗是两回事。一个十七岁的毛头小子,能领什么兵?
太子殿下让沈佑做副将,无非是让沈佑领个差事,分些功劳罢了。
何将军领兵二十年,在军中这等事见得多了。他天生武人脾气,做不来装模作样那一套。心里不太高兴,态度就格外冷淡。
沈佑心中了然,也不多言,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