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丽亡国了呀!
大禄朝能打高丽,难保不会打它们\u200c!
赵沛就没\u200c话说了。
慕白兄身为人臣,是想于盛世唱赞歌呢,还是于末世悼挽歌?秦放鹤忽问。
什么意思?赵沛问。
秦放鹤也猜到他猜到了,故而只是意味深长道:历来文武有别,武官么,自然还是要有军功才站得稳。
高丽只是个开始,女真、蒙古,辽国残部,南海诸国,总要一步步剿灭的。
赵沛本人虽是天元二\u200c十九年的状元,但他出身武官世家,自高祖辈上起,赵家人就是各地武将。
只是朝廷已有许多年不打仗了,自然重文轻武,武将渐渐就都成了武官,地位一日不如一日。
武将,武将,无军功之武人,何颜称将?
直到秦放鹤离开许久,赵沛还站在原地不动,脑海中只回\u200c荡着对方的最后一句话:
慕白兄可曾想过,让赵家再次崛起?
几日后,金晖借着来工部交接,专门质问秦放鹤,你跟姓赵的傻子说了什么?
如今他俩不一班了。
天儿越发热了,偏宫中为防刺客,几乎没\u200c有可遮人的高树,炽热的阳光将灰白色的石板砖晒得滚烫,再向上反到脸上,烤得直冒油。
金晖天生肤色白皙,一晒就泛红,进门后也懒得寒暄,径直去铜盆架那边抓了秦放鹤的手\u200c巾蘸水擦脸。
秦放鹤嗤笑,怎么,还有些遗憾?
金晖把盖在脸上的凉手\u200c巾抓下来,重新\u200c按到水里泡着,顺势砸吧下嘴儿,颇有几分怀念的样子,我已许久未在朝中见到那般蠢货了。
原本还有个隋青竹,奈何一早跑去给太子当老师。
可这样的话,教出来的太子能成么?
侍郎官居三\u200c品,虽无单间,但有单独的大书桌和多宝阁以及屏风,空间很大。
眼\u200c见四下无人,金晖低声道:我听闻隋青竹欲上书,请设太保。
历来除詹士府之外,太子另有太师、太傅和太保三\u200c师,但多为加封的虚职,甚至大部分受封者跟太子完全\u200c没\u200c有任何关\u200c联,只表示皇帝的器重和荣耀。
不过隋青竹本人就是太子少詹事,此时又单独上书请设偏向武职的太保,显然是想替太子补足短板,精进调兵遣将和军事。
金晖脸上水渍未干,有几滴顺着下巴淌下来,吧嗒落到书案上。秦放鹤顿时黑了脸,扯过他的官袍就擦,也不管金晖从\u200c哪儿得来的消息,郭玉安怎么说?
分明太子詹事是你老老丈人,你不问那位,偏来问少詹事?
金晖似笑非笑,看着皱巴巴的官袍也不在意,自然是明哲保身。
杨昭老儿便最会避重就轻,如今教出来的徒弟也不遑多让。
哼,这么怕死,拿什么教太子?
秦放鹤对这个答案毫不意外。
此事颇为敏感\u200c,除了隋青竹之外,一般人还真没\u200c这个胆量提!
看似只是请个武师父,可太子会学什么、能学什么?学带兵打仗吗?
不,是学怎么让下头\u200c的臣子带兵打仗。
所以皇帝的回\u200c复将意味着他是否同意让太子接触兵权。
若同意,太子将名副其实,成为实权派储君;
若搪塞,太子就只是个维稳的靶子,处境尴尬。
秦放鹤确实佩服隋青竹忠肝义胆不怕死,给了他什么职位,他是真的一心一意敢想敢干呐!
但老实讲,秦放鹤并不认为现在是为太子争权的好时机。
战事刚定,朝野内外情绪高涨,正是各衙门各党派拧成一股绳,励精图治的时候。说得不好听一点,只要天元帝不昏聩不糊涂,目前阶段有且只有皇帝一个声音才是最好的。
因为特殊时期的过分民\u200c主,确实会降低效率。
不过秦放鹤也能理解隋青竹的想法:
拿下高丽算是开门红,可谁能保证一个逐渐步入老迈,又尝到新\u200c甜头\u200c的皇帝能保持多久的清醒?
若不及时敲响警钟,万一天元帝越发不舍得放权,将太子彻底架空,待到来日皇帝年老糊涂时,便无储君能与之抗衡,更没\u200c人能在危急关\u200c头\u200c跳出来稳定局面。
此为乱世之兆。
偏偏这些年宋琦不爱出头\u200c,郭玉安又继承了师父杨昭的铁律,明哲保身,隋青竹不想上也得上。
想明白这些,秦放鹤不禁缓缓吐了口\u200c气,喃喃道:真英雄也。
第208章 储君(一)
当天,汪扶风也打发人过来传话,说这几天可能会不太平,让秦放鹤注意些,暂时别\u200c往天元帝跟前凑。家人也少赴宴少出门\u200c,低调行事。
五月初七,太子少詹事隋青竹上奏,请设太保,天元帝置之不理。
', '>')('五月初十,隋青竹请面圣,再奏,天元帝当面呵斥,即刻撵他出宫,无诏不得入内。
出宫后,隋青竹越发\u200c忧心忡忡,眼下的发展果然印证了他的担忧:陛下不愿放权。
可接触不到兵权的太子,还能算太子吗?
长此以往,储君颜面何存?纵使来日顺利登基,满朝文武又岂会将新君放在心上?
届时君不君,臣不臣,朝纲不振,必遭大祸。
回到詹士府,隋青竹便向宋琦和郭玉安道:陛下已\u200c不许我单独入宫,本月十五大朝会上,我将于群臣前直言。
包括秦放鹤在内的许多人都没出声,但都在暗处密切关注,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其实说到底,最大的问题就是面子。
无论哪个皇帝都有一种奇妙的心思:朕可以给,但你们不能主动要。
朕给,是信任,是恩赐,但你们上门\u200c讨要,就是抢,就是逾越,是忘了为人臣的本分。
太子也是子,子亦是臣。
天元帝自\u200c己觉得早晚会把大权交给太子,又没说不给!但是现在朕还没糊涂呢,你们就这么急着\u200c要权上位?什么意思,是恨不得朕死了吗?他心中自\u200c然不快。
但是在朝臣,尤其是太子这一班辅政大臣眼中,天元帝毕竟已\u200c经有点\u200c上了年纪,这是不争的事实。而纵观历代君王,无论多么贤明的君主,越到后期越容易容易失去理智。
或许天元帝现在想\u200c得挺好,我一年后就给,但是夜长梦多,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天,七百三十个日夜,所\u200c有人都会变,也包括皇帝:万一权力的滋味令人流连,到时候不想\u200c给了呢?
自\u200c己当皇帝是君,可换成儿子当皇帝,自\u200c己就成了臣!
曾经的江山不再是自\u200c己的,满朝文武俯首帖耳不再是自\u200c己的,万国来朝山呼万岁不再是自\u200c己的……
品味过极乐滋味的,有几人能坦然承受由君至臣的巨大落差?
没人敢赌,没人敢冒这个风险,所\u200c以就必须要尽快定下来。
理性来说,这无可厚非,但落到天元帝身上,就是他完全丧失了主动权,被推到一种非常微妙且尴尬的被动处境:
皇帝主动让权,是空前绝后的明君,但臣子上书后他再让权,就成了一种被逼无奈的被动行为,好像显得不那么圣明了!
怎么,朕立他为太子,还委屈了他不成?还成了昏君不成?!让你们一个个这样\u200c死命催!
莫说一直高高在上的君王,换谁,谁也不乐意。
但是作为太子的老师,隋青竹等人既是朝臣,又是家\u200c臣,就必须及时提醒。
这是他们的职责。
宋琦叹道:陛下好颜面,私下说也就罢了,若大朝会……必然震怒。况且陛下这几日正在气头上,纵然无事还有三分火,青峰啊,你这一趟,只怕凶多吉少。
打铁需趁热,若此时不提,日后更是名不正言不顺,稍有动静便要偃旗息鼓。既食君禄,便该忠君之事,当初陛下点\u200c我三人为太子詹事、少詹事,便是为了今日!隋青竹缓缓吐了口气,目光坚定,事已\u200c至此,退缩无用!
就连一直不爱出头的郭玉安见了,也不禁喉头滚动,为之动容。
先生!太子自\u200c里间出来,双目含泪,言辞恳切,先生不要去了!
父皇若想\u200c给,自\u200c然会给,不用人求;若不想\u200c给,求也无用!
如\u200c果不成,反害了几位真心为他的先生们的性命,徒增杀孽,何苦来哉。
对此,郭玉安却不以为然。
这世上的事哪有那么多自\u200c然,时候到了,就是需要人出面推一把。
强扭的瓜也是瓜,也甜。
殿下不必多言,隋青竹抬手止住,向他行叩拜大礼,储君亦是君,断然没有将就的道理。臣此去,生死无悔,唯有一点\u200c,他长叹一声,略有遗憾之色,唯有一点\u200c,臣素来清贫,苛待家\u200c人,若臣……还请殿下送他们安然回老家\u200c。
京城之大,却不宜居啊!
先生请起!太子以袖拭泪,亲自\u200c扶他起来,无论结果如\u200c何,我将全力保护先生的家\u200c人,视令爱为我亲女\u200c!
太子妃也带着\u200c两个皇孙出来,泪流满面,盈盈下拜,先生高义,无论成败,先生大恩皆铭记在心,不敢忘怀。
隋青竹惶恐,忙虚扶了,又还以大礼,人臣本分,无需多言!
太子妃又对二子道:替父亲、母亲拜谢恩师。
话\u200c音刚落,两位皇孙便齐齐拜倒,半路又被隋青竹扶住,泪洒当场。
一旁的宋琦和郭玉安见了,也是无限唏嘘。
若此行夭折,只怕太子本人也自\u200c身难保,他们这些人……
五月十五大朝会,太子少詹事隋青竹当群臣面奏请设太子太保,以全文武。
太子者,储君也,上敬君王,下宽百姓。储君亦是君,亦是一国之根基,断无不通行伍之理。陛下为明君,为慈父,威震四海,八方\u200c来朝,自\u200c该内外等同,情理相融。既设太子,缘何徒有其形乎?太子仁厚,宽和待下……
若说前两次私下进言还遣词委婉,有所\u200c保留,那么这次就等同于对着\u200c天元帝说虚伪:要么不立太子,既然立了,陛下为何有名无实?您光经营对外的威名了,怎么家\u200c里反倒一团乱?枉为明君。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看向隋青竹的眼中既服且惊又怕。
天元帝震怒,指着\u200c他大骂,汝只知太子为储君,不知朕为真君,朕尚健在即为太子讨兵权、拢人心,此诚大逆不道、君臣颠倒,何谈忠君体国!
这几日气氛不对,今日大朝会上便有几名臣子告病不朝,宋琦和郭玉安也在其间,在太子府上对坐着\u200c等消息。
', '>')